|孙郁:废墟之上|天涯·新刊

天有际 , 思无涯 。
|孙郁:废墟之上|天涯·新刊
本文图片

点击封面 , 一键购买
废墟之上
孙郁
在旧都生活久的人 , 是很容易生出思古之情的 。 二十多年前我在北京日报社上班 , 办公大楼就在元大都南城墙的旧址 , 报社的老员工 , 偶尔念及于此 , 还说过不少的故事 。 身边有几位朋友 , 热心收藏古董 , 对于旧都是很有心得的 。 负责副刊工作的副总编辑是林浩基先生 , 也是嗜古很深的人 , 工作中常把自己的趣味也带了进来 , 影响了周围的人 ,一时颇有些文气 。
初次见到林浩基是什么时候 , 已经忘记了 , 大家都称他老林 , 印象中他慢条斯理 , 有点深不可测的样子 。 渐渐发现他是个可以深谈的人 , 与时风是保持一点距离的 。 他藏了许多古书 , 关注学界动向和艺术思潮 , 对于绘画尤有心得 , 多年前出版过《齐白石传》 。 在一向板着面孔的报社里 , 有这样的前辈在 , 氛围总还是不同于别处的 。
那时候文艺部的副刊有《广场》《收藏》《流杯亭》几个版面 , 盛行着某些京派风格 。 老林很重视副刊的文章品位 , 看得出 , 在仕途与文途间 , 他倾向的是后者 。 他的点子很多 , 许多书斋气的栏目都与他的思路有关 。 我的那本《鲁迅藏画录》 , 就是我在他建议开设的专栏中所写的文章的结集 , 因此 , 我们也渐渐成了忘年交 。
【|孙郁:废墟之上|天涯·新刊】我离开报社不久后 , 老林就退休了 。 据说宣布退休那天 , 他就拎包离开报社 , 再也没有回来过 。 他或许去寻找别的什么 , 做自己喜爱的事了 。 总之 , 二十年间 , 消息全无 。 我和朋友偶尔谈及他 , 都很怀念那段难得的时光 。
|孙郁:废墟之上|天涯·新刊
本文图片

不料近日忽收到他新出版的《清明上河图前传》 , 才知道他这些年沉浸在古代文脉里 。 是否在报社时期他就酝酿了此书的写作 , 不得而知 。 这一本书将美术史中扑朔迷离的部分演绎得风生水起 , 雅俗共赏的韵律里 , 别有一番味道 。 一个人到了晚年倾力于一本关于古人的书 , 一定是有大的精神寄托 。 翻着这部满带古风的作品 , 好似又回到了当年的报社 , 楼道里传来他那浑厚的男中音 , 想起与他相处的日子 , 也有一丝往者不可追的感觉 。
在这一本书的后记中 , 他说 , 所写的不是画家张择端的传记 , 而是历史小说 。 开宗明义 , 这是虚构的作品 , 借着远去旧迹 , 铺陈出北宋江湖的人文地图 , 也交织着诸多精神线条 。 原来老林有如此的情怀 , 先前的同事们 , 多半未能料到他的修炼之深 。
对于今人而言 , 北宋的时光远矣 , 要弄清其间轨迹 , 需要做许多功课 。 《清明上河图前传》写的是画家张择端的故事 , 传奇与录异之调深埋于文中 , 主人公的生活 , 一波三折 , 光影缭乱 。 北宋的政治生态 , 士人之心 , 诗画品相 , 背后的存在都不简单 。 以张择端的爱情与艺术之路变化为主线 , 串联出官场风气、儒林积习和时代之音 , 时空是阔大的 。 艺术在中国从来不是高悬在空中之物 , 总纠葛着人间的冷暖阴晴 。 书中描述古人的精神生活 , 涉及诸多我们今人不太了解的东西 , 皇帝喜好 , 大臣心事 , 民众感觉 , 易代之苦 , 指示着一段血腥之迹 。 从作者的谋篇布局里 , 可以看出其历史观与审美观 。 老林在想象的世界里 , 流露的是他的人生哲学 。
北宋年间 , 文坛出现了不少神奇人物 , 苏轼、米芾、周邦彦、黄庭坚的故事一直被后世不断叙述着 。 唯张择端史料阙如 , 行迹模糊 。 元代张著在其收藏的《清明上河图》卷帧上 , 留下几十个介绍性文字:“翰林张择端 , 字正道 , 东武人也 。 幼读书 , 游学于京师 , 后习绘事 。 本工其界画 , 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 , 别成家数也 。 按向氏《评论图画记》云 , 《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选入神品 , 藏者宜宝之 。 ”这段介绍留下诸多想象的空间 , 许多人与事都语焉不详 。 不过从彼时社会形态与文化走向看 , 时聚时散的烟雨 , 不测的险境亦诡异万端 。 皇权之下的文化 , 要保持个性谈何容易 , 艺术家一旦出名 , 精神不被弯曲实则很难 。 要写好这段历史里的文化经纬 , 自然渗透了古人的各种经验 , 也多特别的学识 。 在大的变故里看人性的限度 , 体味生死之意 , 许多不尽的情思 , 都于此散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