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东坡词 “醉落魄·离京口作”

这首词作于熙宁六年(1073年)冬 , 苏轼正在杭州通判任上 。
苏轼是王安石变法的反对者 , 在王安石当政的时候被屡屡外放 , 此时在杭州已经任满三年 。
【|解读|东坡词 “醉落魄·离京口作”】苏轼在杭州任满三年 , 要转任密州太守 , 在离开京口的时候做了这首《醉落魄》 , 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
《醉落魄·离京口作》
原文“轻云微月 , 二更酒醒船初发 。
孤城回望苍烟合 。
记得歌时 , 不记归时节 。
巾偏扇坠藤床滑 , 觉来幽梦无人说 。
此生飘荡何时歇 。
家在西南 , 长作东南别 。 ”
醉落魄:词牌名 。 即《一斛珠》 。 据曹邺小说《梅妃传》载 , 唐玄宗封珍珠一斛密赐江妃 。 江妃不受 , 写下“长门自是无梳洗 , 何必珍珠慰寂寥”的诗句 。 玄宗阅后不乐 , 令乐府以新声唱之 , 名《一斛珠》 。 双调五十七字 , 仄韵 。
京口:古城(今江苏镇江) , 为古代长江下游的军事重镇 。
二更:又称二鼓 , 指晚上九时致十一时 。
孤城回望苍烟合:孤城 , 指京口 。 苍烟 , 灰蒙蒙的雾气 。 此句意为回头遥望京口 , 孤城已经隐没在灰蒙蒙的雾气当中 。
巾偏扇坠藤床滑:巾 , 指头巾 。 此句与下句都是描述词人醉酒后的形态 。 酒
家在西南 , 常作东南别:苏轼的家乡在四川眉山 , 所以说“西南” 。 他这时正任杭州通判 , 经常来往于镇江、丹阳、常州一带 , 所以说“东南别” 。 此句写作者仕宦漂零 。
译“云朵轻轻飘 , 月色微微亮 , 二更天时从酒醉中醒来 , 船刚开始出发 。
回头遥望京口 , 孤城已经隐没在灰蒙蒙的雾气当中 。
记得喝酒时欢歌笑语的场面 , 不记得上船时的情景 。
酒醒后头巾偏斜 , 扇子坠落 , 藤床格外细腻 , 连身子都快挂不住了 。
一觉醒来 , 梦中的幽静无人可倾述 , 此生的飘荡什么时候才能休止呢?
家住西南眉山 , 却经常向东南道别 。 ”
上片写月色微微 , 云彩轻轻 , 二更时分词人从沉醉中醒来 , 听着咿咿呀呀的摇橹声 , 船家告诉他 , 船刚开 。
从船舱中往回望 , 只见孤城笼罩一片烟雾迷蒙之中 。
这一切仿佛做梦一样 。 景和情的和谐 , 巧妙地烘托出了醉醒后的心理状态 。
下片承上 , 描写醉后的形态 。
在二更时分 , 词人从沉醉中醒来 , 发现自己正在一只刚刚出发的小船上 。
从船舱中向来路望去 , 只见一座孤城笼罩在烟雾迷蒙之中 , 似梦如幻 , 歌宴的场景仍在目前 。
如今醉了 , 头巾歪在一边 , 扇子掉在船板上 , 藤床湿腻 , 仿佛连人也要滚落下去了 , 真是醉了 。
忽然记起来 , 刚才做了个梦 。 想把梦境说给人听 , 身边却无人可说 。
一叶小舟载着自己在迷蒙的江面上漂荡 , 不知道漂到何时才能止歇 。
自己的一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 像这只小船一样 , 飘飘荡荡 , 身不由己 。
何时才能安稳下来呢?何时才能够回到四川老家呢?
苏缨评论说 , 上片最后两句“记得歌时 , 不记归时节” , 呼应下片最后的“家在西南 , 长作东南别” , 产生了一种特殊的修辞魅力 。
“歌”与“归”构成一对矛盾 , 象征着仕进与隐逸;“西南”与“东南”也构成了一对矛盾 。
这既是写实——因为苏轼是蜀人而游宦江南 , 故有此语;这也是象征——西南家乡象征归隐 , 东南游宦象征仕进 。
四句话 , 充满了矛盾对立 , 也含有了表层与深层的多重含义 。
这首词 , 语言平易质朴而又清新自然 , 笔调含蓄蕴藉而又飞扬灵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