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张旭东论《朝花夕拾》︱漂泊之路上的回忆闪烁(14)


12 13 鲁迅:《北京通信》 , 《鲁迅全集》第3卷 , 第54—55页 , 第56页 。
14 15 有岛武郎:《生艺术的胎》 , 《鲁迅译文全集》第4卷 , 第57页 , 第57页 。
16 黑格尔在《美学》中认为 , 在理想型艺术及与其相对应的“英雄时代”瓦解后 , 出现了一个“散文气的世界” , 即“世界的散文” , 其基本特征就是早期资本主义现代性分工、市场、等价交换、利益驱动和追求世俗幸福基础上确立的法权结构、道德准则和审美趣味 。 黑格尔时而在历史意义上正面地评价这种“近代主体的实体性” , 时而在异化、庸常化和颓废的意义上负面地评价其主体的片面性甚至孤立性 , 包括浪漫派主体的空洞与“滑稽”(参见黑格尔:《美学》第1卷 , 朱光潜译 , 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 第246—248、79—87页) 。
17 参见本雅明:《论波德莱尔的几个主题》 , 《启迪:本雅明文选》 , 第169—172页 。
18 19 鲁迅:《狗·猫·鼠》 , 《鲁迅全集》第2卷 , 第238页 , 第239、240、242页 。
20 21 22 鲁迅:《二十四孝图》 , 《鲁迅全集》第2卷 , 第258—259页 , 第260页 , 第260页 。
23 鲁迅:《译了〈工人绥惠略夫〉之后》 , 《鲁迅全集》第10卷 , 第180—185页 。 文中所引《译了〈工人绥惠略夫〉之后》均出于此 。
24 38 鲁迅:《记谈话》 , 《鲁迅全集》第3卷 , 第375—376页 , 第378页 。
25 鲁迅:《五猖会》 , 《鲁迅全集》第2卷 , 第270页 。
26 鲁迅:《260916致韦素园》 , 《鲁迅全集》第11卷 , 第547页 。
27 鲁迅:《261004致许寿裳》 , 《鲁迅全集》第11卷 , 第563页 。
28 29 30 31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 《鲁迅全集》第2卷 , 第287页 , 第287页 , 第287页 , 第287、288、291页 。
32 鲁迅:《死》 , 《鲁迅全集》第6卷 , 第635页 。
34 鲁迅:《通讯》 , 《鲁迅全集》第3卷 , 第26页 。
35 鲁迅在厦门时期与许广平和友人的通信中多次用这样的词汇形容自己的生活环境与状态(参见鲁迅:《261023致章廷谦》 , 《鲁迅全集》第11卷 , 第583页;鲁迅:《271028致许广平》 , 《鲁迅全集》第11卷 , 第591页) 。
36 Cf. Gilles Deleuze & Felix Guattari, A Thousand Plateaus: Capitalism and Schizophrenia, trans. Brian Massumi,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87, pp. 25-26.
37 鲁迅:《小品文的危机》 , 《鲁迅全集》第4卷 , 第591页 。
39 《彷徨》收入写于1924、1925年间的短篇小说 , 出版于1926年8月 。 《野草》收入写于1924、1925和1926年间的散文诗 , 于1927年2月出版 。 它们都可视为围绕以1925年底《〈华盖集〉题记》为象征和标志的“杂文的自觉”的“过渡期”期间形式竞争和文体混合实验中的写作样式 , 最终都汇入并从内部丰富了鲁迅杂文的总体风格 。
40 鲁迅:《250318致许广平》 , 《鲁迅全集》第11卷 , 第466—467页 。
41 鲁迅:《坟·题记》 , 《鲁迅全集》第1卷 ,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