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陶瓷|七十年看上博|古陶瓷修复:崇畏古物,传承在兹( 五 )


当然补缺不是靠自己凭空想象 , 要参照很多资料 , 查找其他腰鼓造型 , 再给我们陶瓷研究部的专家审阅 , 确定修复方案 。 最后我通过石膏翻模的方法把缺损的部分都补上去了 , 做成一个完整的造型 。
这件器物修复好之后效果很好 , 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 因为腰鼓在瓷器里面算大件的 , 大件的补缺肯定有大件补缺的方法 , 我用到了早年青铜器修复的翻模技艺 。
修复“理念”的变迁
澎湃新闻:现在业内比较公认的文物修复通常分为考古修复、可识别修复、美术陈列修复 , 上博修复文物采用哪种修复类别比较多?
杨蕴:上博的传统基本会要求有一个比较完整的呈现效果 , 便于观众欣赏 , 也便于专业部门研究 。 所以美术陈列修复是我们一贯以来的传统 , 这对修复师的色彩感要求很高 , 也是我们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原因之一 。
但是现在随着理念的更新 , 行业内的沟通增多 , 我们也做一些可识别修复 。 可识别修复在国际上更被认可 。 对于那些瓷器碎得非常严重 , 缺失也很严重的 , 我们就不做过多干预 , 做可识别修复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釉面的真实性 , 保留物件的原始状态 , 这样观众可以看见它出土或者出水的状况;对缺失不是很严重的 , 我们把它补完之后为了有更好的展现效果 , 还是会做美术陈列修复 。
我把考古修复、可识别修复、美术陈列修复理解为一个递进的关系 , 它的难度也是递进的 。 我觉得作为一个修复师 , 我们对自己的要求是都要能做 , 不仅会做 , 也要做好 。
古陶瓷|七十年看上博|古陶瓷修复:崇畏古物,传承在兹
本文图片

明宣德红釉梨式壶(修复前后)
澎湃新闻:美术陈列修复的难度更大 , 那考古修复和可识别修复它们之间的差异体现在哪里?
杨蕴:考古修复 , 缺损部分一般就是用石膏补缺 , 缺损部分用浅色来标识 , 然后完整展现这件器物的整体效果 , 这也是大部分考古所、考古队会选用的展陈方法 。
可识别修复缺失部分只做底色的接近色配补 , 最大限度得接近原器物的底色 , 远看是一个整体 , 近看能发现修补痕迹 , 比如那些细小的裂纹、真实的釉面也都保留 , 不做过多干预 。
陶瓷修复还要遵从这样几项原则:可逆原则 , 最小干预原则和不改变文物原状原则 。 可逆的原则 , 是指修复材料和技术的可逆性 。 当新的材料、新的技术能够把以前的修复再重新来一遍的时候 , 我们的瓷器永远要保持在可以重新修复的状态 , 为后人留有空间;“最小干预”是现在国际上比较流行的一个文物修复的概念 。 秉着这些原则 , 我们才能把瓷器真实的釉面最大化地展示给观众 , 让它可以真实地再现当年的信息 。
古陶瓷|七十年看上博|古陶瓷修复:崇畏古物,传承在兹
本文图片

上海博物馆藏元青花花卉纹套盒(不当修复)
古陶瓷|七十年看上博|古陶瓷修复:崇畏古物,传承在兹
本文图片

上海博物馆藏元青花花卉纹套盒(拆解清洗)
古陶瓷|七十年看上博|古陶瓷修复:崇畏古物,传承在兹
本文图片

上海博物馆藏元青花花卉纹套盒(修复后)
比如2016年元青花大展上的这件元青花套盒 , 我们秉着最小干预原则 , 采取了可识别修复 。 在上博收藏之前 , 这件文物碎得非常厉害 , 之前收藏的人把它粘起来了 , 但粘得非常不平整 , 我们称之为不当修复 。 所以先要把它做一个彻底的拆除 , 然后清洗还原到一个瓷器刚碎的状态 。 拼接之后 , 再利用慢干的时间点做很多细致的调节 , 把器物表面调整到最平整状态 , 完全干透之后 , 才可以用矿物质色粉加树脂的调和进行补缺 , 补缺的部位是接近釉色的白 。 最后打磨 , 平整到你手指划过去都没有痕迹 , 达到像划过玻璃一样的平整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