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家海内外驰名的大型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 , 上海博物馆自1952年成立以来 , 一直坚持以收藏、保护、研究中国古代艺术为己任 , 且尤重文物研究与保护的传承 , 七十年传承 , 文脉在兹 。
其中 , 上博古陶瓷修复技艺的传承至今已有五代 , 每代修复师都在前人基础上开拓创新 , 使得这项传统技艺不断吐故纳新 , 成为一项既传统又科学的技艺 。
《澎湃新闻·古代艺术》与上海博物馆独家合作推出的系列报道“70年看上博” , 本期关注的是上海博物馆的“古陶瓷修复技艺” 。 上博古陶瓷修复技艺第四代传承人杨蕴表示 , “美的事物都是相通的 , 最主要的是看修复师是不是崇畏古物 , 有没有带有敬畏心去完成这件作品的修复 。 ”同时 , 杨蕴也谈及了考古修复、可识别修复、美术陈列修复的关系 。
1958年 , 上海博物馆就设立了文物修复工场 , 是国内首批建立起文物修复和复制团队的文博机构之一 。 书画、青铜器、陶瓷器和工艺品的传统修复技术传承有绪 , 发展至今已有6个修复项目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 其中“古陶瓷修复技艺”在2020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 六十余年来 , 上海博物馆古陶瓷修复团队修复了数千件藏品 , 其中不乏国家一级文物 , 如元青花双龙四系扁壶、成化素三彩鸭熏等 , 获得了业内人士的高度认可 。
古陶瓷修复技艺主要包括清洗、粘接、补缺、打磨、上色五大步骤 , 其中最高级的美术陈列修复 , 在补缺、打磨、上色后 , 能达到和原器浑然一体的效果 。 这也是上博几代古陶瓷修复师在工作中不断试炼、总结之后才掌握的技能 。
本文图片
50年代初的上海博物馆
上海博物馆的古陶瓷修复技艺最早可追溯至民国时期的古董修复艺人饶鸿发 。 在1949年以前 , 上海就是一个海纳百川的城市 , 也是全国工商业发展最早的城市 。 当时的上海滩古玩行遍地 , 也因此汇聚了一批能工巧匠为古董商修复古玩 , 饶鸿发就是其中一位 , 尤其擅长古陶瓷修复 。 1958年 , 上海博物馆设立文物修复工场 , 饶鸿发和当时其他几位古董修复行的顶尖高手一起被聘入馆 , 专职从事古陶瓷修复工作 。
本文图片
文物修复工场
本文图片
修复师在对瓷器表面污染进行清洗
饶鸿发不仅以其精湛的技艺修复了大量国宝级文物 , 同时他也在馆内收徒授业 , 使得古陶瓷修复技艺代代相传 , 传承至今已经有五代修复师 。 每一代修复师 , 又都在前人的基础上开拓创新 , 使得这项传统技艺不断吐故纳新 , 成为一项既传统又科学的技艺 。 其中第二代传人中 , 胡渐宜利用技术特长改良了笔绘修复的技法 , 开创了喷绘修复 , 提高了修复效率;胡渐宜的徒弟蒋道银在上博四十余年的工作中进一步完善工艺和技法 , 开创了“瓷配瓷”的修复技法 。
现在 , 上海博物馆的古陶瓷修复团队共有4人 , 分别是上海博物馆古陶瓷修复技艺第四代传承人杨蕴、卜卫民以及他们所带教的学生张力程、戴维康 。
本文图片
当前的上海博物馆的古陶瓷修复团队
1989年 , 20岁不到的杨蕴从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毕业 , 进入上海博物馆 , 师从第三代传人蒋道银学习古陶瓷修复 。 在正式接触古陶瓷修复之前 , 她先跟随青铜器修复专家黄仁生学了4年青铜器修复 , 由于身材瘦小 , 对色彩又特别敏感 , 黄仁生认为她在陶瓷修复领域更能发挥所长 , 于是推荐她跟随蒋道银学习陶瓷修复 。 不过早年青铜器修复翻模工艺的学习对她日后修复其他器物多有裨益 , “单纯的陶瓷修复技艺对于各项器物类修复还是有局限的 , 青铜器修复的学习经历丰富了我的修复技艺和修复语言 。 ”杨蕴说 。
- |博物馆文创——古老文物变“生活密友”
- 孔方兄|蚂蚁庄园孔方兄答案 在古代孔方兄是哪种物品的代称是钱吗?
- 金缕玉衣|苏博:古玉,古玉
- 木乃伊|木乃伊棺如何修复?大英博物馆用视频解密
- |山东手造丨麦秸画:一把刻刀点“草”成画 让古老艺术重焕光彩
- |“龙泉古镇博物馆群落·市民文化中心”正式亮相 助力“历史文化名城”
- 古籍|古籍损毁的常见原因
- |留下古人对文化的敬畏,四川自贡画家代智刚为家乡仅存的五座字库塔画像
- |为何故宫600年不倒?撬开故宫地砖发现秘密,来看古代匠人的智慧
- |粤博上新!宋元明清珍贵古琴齐齐亮相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