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陇西》首播完结后 , 围绕该剧的争论并未停止 , 热度甚至超越了剧播阶段 。 评论大致分为两大阵营:一波人直呼“画面暗”“剧情乱”“看不懂” , 另一波人则称其为国产剧中难得的清流 , 并为低迷收视抱不平 。
5月16日 , 中国视听大数据公布了《风起陇西》平均收视率 , 为0.679%;爱奇艺站内热度最高值未能突破7500 。 以同样台网联播的《人世间》数据做对比 , 后者平均收视率为2.85% , 爱奇艺站内热度破万 。 如以收视率论成败 , 《风起陇西》的数据并不理想 。
本文图片
《风起陇西》改编自马伯庸所著三国题材谍战小说 , 导演路阳曾执导过《绣春刀》《刺杀小说家》 , 陈坤、白宇的双男主阵容 , 再加上尹铸胜、聂远等一众实力派演员 , 从软硬件配置来看 , 本不该冷清至此 。
剧集开播之际 , 针对惨淡收视 , 该剧编剧之一金昱曾回应:“情节密度高的剧 , 在电视里的初期收视都不会太高 , 观众的观影习惯和耐心都需要考虑 。 ”这番话被解读为“观剧有门槛” , 招致不少观众的嘲讽 。
进入《风起陇西》的确有一定的门槛 。 所谓门槛 , 并不在于表达主题和表现方式有多么艰深 , 而在于它讲了一个与大多数人想象不符的三国故事 。 那些搅动风云的英雄豪杰成为背景 , 主人公是两个虚构的无名小卒 。 从创作者选择以乱世之中小人物为主线时 , 《风起陇西》就较难在大众层面引发广泛共情 , 无缘成为一部现象级作品 。
本文图片
作为近年来炙手可热的IP , 马伯庸小说被大量改编成影视剧 , 其中包括《长安十二时辰》《古董局中局》《风起洛阳》等 , 评价褒贬不一 。 一些观众并不认可他讲故事的方式 , 针对《风起陇西》原著 , 批驳马伯庸将三国魔改成古装版无间道 , 是对历史的胡编 。 对此 , 马伯庸的书粉持有不同看法 。 军事历史爱好者郭翔鹤是马伯庸小说的忠实读者 , 他向第一财经表示 , 《风起陇西》经过了严谨的历史考证 , 是基于当时的政治格局和军事地理展开的合理想象 , 无论是原著或是剧集 , 《风起陇西》的水准超越过往许多同类型作品 。
“过去大量的古装剧把历史的原貌都改变了 。 比如让汉族男子披头散发 , 这在古代可是奇耻大辱 。 长久的民族传统 , 基本的文化尊严被很多历史编剧踩在脚下 。 ”郭翔鹤认为 , 从对待历史的态度来看 , 《凤起陇西》值得推荐:“它拍出了历史的风骨 。 短期内可能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 , 长远来看 , 还是会作为经典存在 。 ”
乱世中的平凡人性
英雄气概 , 名士风流 , 权术计谋 , 三国历来是一个迷人的文化IP 。 这段短暂却跌宕的历史 , 震荡了中国政治与文化版图 , 后世对它充满了浪漫化的想象 。
学者田晓菲在著述《赤壁之戟:建安与三国》中指出:提到“三国” , 人们则会主要想到汉末的军阀混战、合纵连衡、运筹决胜与武艺将略 。 在明清时代 , “三国”特别与通俗传统联系在一起 , 以系于罗贯中名下的《三国演义》为中心:这部小说激发了多种多样的艺术想象 , 开启了无数继作 , 从戏曲和说唱文学作品 , 直到现代的电影、电视剧、漫画、电子游戏、卡牌游戏;此外 , 也在日本、韩国、越南得到广泛传播和改编 , 使“三国热”成为一种东亚现象 。
在导演自述中 , 路阳写到 , 他一直以来都非常喜欢三国时期的历史 。 “小时候看历史 , 更多看的是精彩纷呈的故事 , 长大之后才懂得 , 历史是关于人的历史 , 而不仅仅是故事 。 ”在读到马伯庸的《风起陇西》时 , 他发现里面恰好有他想讲述的故事:不再聚焦王侯将相 , 而是着眼于最平凡的普通人 。
- |“壕无人性”!宅猪三亿盟读者“宅菜”打赏324万,买套房没问题
- 风起陇西|5月热剧,《且试天下》《重生之门》等6部剧差距明显,胜负已分?
- |也谈《风起陇西》:当代人对“个体”的珍视,决定了历史剧与历史的距离
- 插画|插画家亲自解读,这11幅揭露人性缺陷的插画,你理解对了吗?
- 自由职业者|二刷《风起陇西》!看懂冯膺就相当于看懂了职场“潜规则”
- 离职|【职场干货】考验人性?这三个行为早晚会把自己坑惨!!!
- |专家在山西挖出“八角古墓”,墓中壁画被曝光后,网友:没有人性
- |18幅讽刺至极的插画,像是一面镜子,揭露出人性的阴暗面
- |《风起陇西》:豪情还剩了一襟晚照
- |孙甘露长篇新作《千里江山图》问世,聚焦隐蔽战线的人性纠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