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图片
本文作者邓晓芒 , 中国著名哲学家、美学家和批评家 。 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德国哲学研究中心主任 , 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 , 湖北省哲学史学会副会长 , 《德国哲学》主编 。
作者认为:
中国当代思想和学术分裂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思想发展的空间过于狭窄 , 而在于中国学人的思想本身过于狭窄 , 就是说 , 这种思想本质上还不是一种“学术思想” , 而只是传统型的道德思想或政治思想 。 中国传统学术历来只是道德(及道德情感)的附庸 , 而由于道德的政治化 , 也不能不是政治的附庸;也正由于这一点 , 这种学术哪怕表面上“独立”了 , 实质上也不过是对其依附对象的暂时的悬置 , 而不可能有自己真正的安身立命的根基 。 人们在学术上所关心的 , 还是传统儒家经典的训诂正义 。
脱离思想谈“纯学术”是不可能的
文 | 邓晓芒
来源 | 微信公众号“思庐哲学”
【哲学|脱离思想谈“纯学术”是不可能】01
我历来不认为思想与学术有什么根本的区别 , 在我看来 , 学术是用来表达思想的 , 思想没有学术也是不可能深入的 。 当20世纪90年代有人提出“思想淡出 , 学术凸现”时 , 这只不过是一些自以为很有思想的学界中人走投无路时的自我欺瞒的说法 。
不能否认 , 80年代的“思想”在今天看来的确是乏善可陈 。 “人道主义”问题和“异化”问题、自由问题和主体性问题的讨论 , 西学的大量引进和“美学热”、“人学热”、“文化热”的兴起 , 文艺领域中各种“禁区”的逐步突破 , 固然反映了时代的躁动 , 但由于很少进入到深层次的学理层面 , 思想上总的说来是旧话重提 , 并没有超出“五四”以来的“启蒙”的范围 。 人们急于追求的是形成“热点” , 成为大众关注的中心 。 学理的浅薄限制了思想的深化 。
进入90年代 , 知识界面临信仰危机 , 暴露出中国知识分子所谓的“思想”并没有自己独立的地位 , 也从来不是靠“学术”能够撑得起来的 。 因此一些文化人开始“渴望堕落”;有的则以“纯学术”来掩饰自己思想的贫乏和信仰的丧失 , 满足于一种阿Q式的精神胜利 , 到陈寅恪、吴宓、钱钟书等人的书斋生活中去寻求“学术独立”和“人格自由”的楷模 。
随着“人文精神”讨论的滥觞和“国学热”的兴起 , 思想和学术都呈现出一种向内龟缩的趋势 , 与其说是思想和学术 , 还不如说是意气和文章 。 理论兴趣的消解使学者越来越“文人化” , 甚至连作家、艺术家也纷纷疏离了艺术本身 , 而成为一群又一群靠时令散文、小品文逢场作秀的文人了 。
当然 , 我不是说在中国就没有真正的思想和严肃的学问了 。 深刻的思想和学问是不分家的 。 思想和学问的分裂有两种情况 。 一种是在严酷的政治高压下 , 学者不敢表露自己的思想 , 只能以学术的方式来藏匿思想 , 或借以自保 。 另一种是思想的狂躁和学术的浅薄导致的分裂 。
本文图片
02
我以为 , 真正的学术规范应当是思想的规范 , 即通过正常的思想交锋和辨析从理论上清除思想界的陈腐之见 , 在具有基本思维能力的学者中形成某些共识 。 这就要求一方面尊重事实 , 包括尊重历史事实和尊重当代生活的客观现实 , 另一方面尊重逻辑 , 要努力从历史和当代现实中寻找某种规律性的东西 , 并且要能自圆其说 。
- 哲学|哲学与吃饭
- |人类学使我们从语言和思想中解脱出来
- |广西北海:开展“诗香美育 振兴乡村” 思想品德教育实践活动
- |道家四大智慧思想
- |冯友兰:中国哲学的精神
- 坐标系|评论丨激发好评“正能量”,树立思想“坐标系”
- |书林|赵汀阳:我想对这个问题做一个哲学上的注解
- |荐书|读过的哲学书,什么时候才有用
- 刘亮程|“农民作家”变身“乡村哲学家” 作家刘亮程的八年“乡居生活”
- |雕塑、哲学、书法:熊秉明的“三位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