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读过的哲学书,什么时候才有用】什么时候是读哲学的好时候?
赵林在《西方哲学史演讲录》中提出 , 当人们普遍处于亢奋的发展和拼搏状态时 , 哲学完全是一种累赘的文化奢侈品 , 而正是在人们开始转向“内卷”或者“躺平”状态时 , 哲学才成为一种排遣无奈和无聊、给人以精神慰藉的刚需 。 疫情给生活按下暂停键 , 物质的喧嚣趋于平静 , 我们或许从未像现在一样需要精神生活、需要哲学 。
我们推荐理想国最新出版的这些哲学书:《从惊奇开始:青少年哲学第一课》旨在激发大众对于哲学的兴趣 , 刘擎等八位哲学研究者遴选围绕着经典的哲学问题 , 设置具体的情景 , 让日常生活与哲学建立联系;《西方哲学史讲演录》是赵林在大学开设的哲学通识课的讲稿 , 以厚厚的一册 , 从群星璀璨的古希腊哲学讲到黑格尔 , 读者颇需要一些耐心沉潜其中 , 让哲学家们陌生的名字变得熟悉 , 训练自己的哲学思维与批判精神 , 也体味着一种获得知识的快意;陈嘉映《感知·理性·自我认知》讨论感知和理知这一对概念 , 但花费更多笔墨引导读者在持续的思辨中建构自我 。
俄乌激战 , 让我们将目光投向远方 , 刘瑜的《可能性的艺术:比较政治学30讲》分析了十几个国家 , 展示政治创造可能性的各种途径 , 以在分析与对比中更好地了解当下;同为政治学著作 , 周濂的《现代政治的正当性基础》重新界定了政治正当性与证成性并在政治义务与政治责任之间勾勒出一幅概念地图 。
本文图片
《从惊奇开始:青少年哲学第一课》:证明“哲学有效”
在一个过于强调生物学、物理学、强调科学的时代 , 证明“哲学有效”似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 人在认识自己时总是徵引生物学式的理解 , 比如好奇一次莫名的crush是不是多巴胺在作祟 , 觉得时运不济时想算算星盘、看是不是水逆 , 对事情没有把握时总想求助大数据 , 人的生命和际遇似乎都成了可以计算的东西 。
那么哲学在什么时候发挥作用?首先是关于“存在”的、关于人的根本性的、深刻而庞大的问题 , 诸如人的精神和道德、人的志趣和美感、人的权利和自由、人的价值和理想 , 哲学在回答这些问题 , 并在思辨和一次次、一代代人的阐明中发展 。 比起止步于某一概念 , 书中的学者们尝试梳理出一条哲学观念演进的路径 , 《自我、生存与居所》一章中 , 冷欣从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讲起 , 认为笛卡尔描绘了这样一个图景:一位“思者”总是在怀疑(并通过怀疑确证)、在领会、在肯定和否定、在情愿或不情愿、在想象和感觉 , 这位茕茕的思考者的形象象征了整个西方的思维形态——有着强烈的主体性和内在性 , 并表现出绝对的个人主义 。
进入20世纪 , 人们发现 , “我思”的概念太内在性和绝对化 , 于是海德格尔的“存在”理论变得更有效 , 海德格尔认为 , 人的本质是由人的生存来规定的 , 我们因为“存在”而有了情绪、有了和世界的关系、并被世界规定 。 现代人的存在如庞德的诗中提示的“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般显现 , 湿漉漉的黑枝条上朵朵花瓣” , 存在主义的“i am the They”的一种庸俗的、平均的观念让人沉沦于日常 , 并进而走向一种天性的冷漠和虚无 。
遭遇了二战的摧残的法国哲学家列纳维斯提出了“居所”的概念 。 我们熟悉的“人生而……”这个表达 , “人生而”后面需要一个后缀 , 列纳维斯认为 , 这个后缀就是人身心的栖居之所 , 人的栖居之所可以是家 , 可以是存在的地方、也可以是一种理想 。 列维纳斯的“居所”也是中国人说的“安身立命之处” , 居所观念也演化出一种享受的理念 , 即“此心安处是吾乡” , 一个人的“居所”不必多么重大 , 可能就是每天早上的一杯咖啡 , 一顿好餐饭 , 人生有其苍凉和悲剧之处 , 但人生而有居所可以栖息 。 从这些哲学观念中 , 我们理解着人的冷漠 , 也为“居所”的存在感到安宁 。
- |中国书画院院士杨秀和解析山水画的基本画法(畅春斋主杨秀和书画作品展)
-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5·18国际博物馆日|江苏主会场多彩活动诠释“博物馆的力量”
- |孔子说这三个方面都能做到的话,达成完美的人格修差不多了!
- |【心理游戏】这是一场“哑剧”表演,一起来建造想象的空间吧!
- |俗话:“一户开两门,人财都难存”,两门指的是啥?有没有道理
- |泉州“狮”话丨守望闽南建筑的福狮
- 牡丹区|颁奖!共赴这场牡丹之约的盛会,附获奖名单
- |“特事特办”的“百年大修”
- 文物|有哪些外国的顶级文物被收藏在中国
- |自画像中的梵高(经典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