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读过的哲学书,什么时候才有用( 三 )


赵林尽量在庞杂的哲学史中梳理出一条简明的线索 , 关注最主要的哲学家的最主要观点 。
以第二讲“希腊自然哲学(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为例 , 作者着重呈现各派系就世界的本质提出的猜想 。 最早的米利都的泰勒斯创造性地提出“万物的本源是水” , 他的学生阿那克西曼德提出更具解释力的“世界的本源是阿派朗(无定形)”由此引出“阿派朗”这个聚焦于“无”的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真正的哲学概念;米利都学派的第三位哲学家阿那克西美尼则以一种否定之否定提出世界的本源是一种虽无定形、但是却有内涵的东西——气 。 同时期的爱非斯学派的代表赫拉克利特提出火本源说之余 , 提出更为重要的关于逻各斯的理论 , 赫拉克利特认为 , 逻各斯是一种神秘的规定、一种抽象的尺度 。 他之后的恩培多克勒不再止步于苦苦追问某一种元素 , 而是提出“四根说”(事物产生于水、火、土、气 , 并由“爱”“恨”这两种动力因来推动) , 由此开启希腊自然哲学构造论的源端;后来的阿那克萨戈拉在提出“种子说”的同时 , 第一次提出一个精神性的实体——努斯(又被译作灵魂) , 努斯可以造成世间万物的聚散离合 , 发展到希腊自然哲学的集大成者德谟克利特 , “原子说”被提出了 , 他将一种思想的抽象物而非一种具象的东西作为万物的本源 。
在第七讲“中世纪基督教哲学”部分 , 作者谈教父哲学与经院哲学时 , 则以理性与信仰的关系为主线 , 如前几讲介绍的 , 进入中世纪之前 , 西方哲学已经高度发达 , 且无论是自然哲学还是形而上学 , 都有着强烈的理性精神 , 这与基督教哲学中的信仰神的存在而排斥理性的观念是相悖的 , 所以基督教在从以色列传播到哲学高度发达的希腊罗马世界中时 , 首先要处理的就是该如何将基督教的信仰和被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推到相当高度的理性精神所结合 , 这是中世纪基督教哲学最突出的特点 。
|荐书|读过的哲学书,什么时候才有用
本文图片

《感知·理性·自我认知》
《感知·理性·自我认知》:引导思考
AI时代 , 我们如何思考人的位置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 。 在今天科学一往无前的时代 , 人工智能在很多方面已经超越了人 ,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人在世界中的位置 , 以及人存在的意义?
陈嘉映长期关注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 本书中 , 他对感知、理知两个最核心的概念进行讨论 , 陈嘉映称:“理知当然是人类的特殊禀赋 , 作为人 , 我们不能不珍视自己的禀赋 , 但人类理知的可贵在于它始终跟感知交织在一起 , 动物有感知而无理知 , 适当的结论似乎应当是 , 人类不仅感知 , 而且理知 , 而不是只有理知 。 真到了无感的理知 , 那就不是人类的特长了 , 那是AI的特长 。 带有感知的理知 , 有感之知 , 从根本上说 , 就是连着理解自己来理解世界 , 连着世界来理解自己 , 说得更简单一点儿 , 就是活得明白 。 ”
感知和理知实在是哲学中最核心的一对概念 。 几乎所有哲学家的思考都涉及“知” , 且往往将其两分为相对的概念 , 如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中世纪的神启与自然、罗素的亲知和描述之知、柏格森的内在之知和外在之知 , 还有中国思想传统中的见闻之知和德性之知等等 。
感知与理知看似很好区分 , 有些事情我们靠感知 , 比如梨子的滋味、咖啡的香味;有些事情我们靠理知 , 就像紫外线 , 但是更多时候 , 感知和理知是混杂在一起的 , 而它们之间在哪些情况下可以转化、哪些情况下不能转化 , 转化的界线条件是什么 , 这些都是值得讨论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