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成为科学的精神分析,为何最终被指责“不够科学”?( 六 )


|努力成为科学的精神分析,为何最终被指责“不够科学”?
本文图片

斯特拉齐夫妇(James Strachey & Alix Strachey)翻译的《弗洛伊德心理学作品全集标准版英文译文集》(Standard Edition of the Complete Psychological Works of Sigmund Freud) 。
新京报:你在书中提及 , 弗洛伊德的理论在20世纪初期的美国有某种“独立发展”的迹象 。 当然 , 这一发展的趋势是令弗洛伊德本人很不满意的 。 一些社会学者曾经探讨过美国社会科学发展中的一种“例外论” 。 这种精神分析在美国独立发展的现象 , 体现了哪些20世纪初美国社会科学总体发展的特征 , 以及美国社会文化的特点?
孙飞宇:精神分析对于美国社会科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 但是精神分析与美国的社会科学并不是一回事 。 当然 , 精神分析在美国的确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 这一变化就是精神分析作为一种学问和实践的理性化、职业化和专业化 。 这一点我在书里也有讨论 。 这些特征 , 和美国的社会科学发展的总体特征一样 , 也都反映出了美国社会文化之中的实用主义传统和现代社会之中的理性化趋势 。
在今天 ,
我们还需要弗洛伊德吗?
新京报:及至今日 , 弗洛伊德不仅仍被多个学科的学者重视 , 也可能是大众文化中最“出圈”的经典学者之一 。 “力比多”“俄狄浦斯情结”已经成为很多人常常挂在嘴边用以解释一些现象的名词 。 去年 , 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翁福雷的《偶像的黄昏》引进中译本 。 他在书里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形容为一套“话术” , 并不严谨 , 仿佛是一套“能回答所有问题的世界观” 。 你会如何评价这个观点?你会如何看待弗洛伊德在大众文化中持续的走红?
孙飞宇:弗洛伊德在大众文化之中长期走红是一个客观的事实 。 虽然这一走红与大众对他的误解有关 , 也是弗洛伊德在生前颇为担心的事情 , 不过这一客观事实毕竟说明弗洛伊德的巨大影响力 , 以及他对于现代人的思考是有其道理的 。 至于批评者 , 从精神分析诞生开始 , 时至今日 , 弗洛伊德从来都不缺乏 。
|努力成为科学的精神分析,为何最终被指责“不够科学”?
本文图片

弗洛伊德(中)与荣格等人在克拉克大学的合影 。
新京报:翁福雷还认为 ,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更多时候来源于他个人生活的感悟 , 他对于具体个案的分析 , 也并无法扩展到一种社会现象的层面 。 因此精神分析“算不上一种科学” 。 即便到今天 , 对精神分析科学性的质疑也始终没有停止 。 你会如何评价这些批评?
孙飞宇:这个批评实际上并不新鲜 , 早在弗洛伊德在世的时候就有许多学者提出过 , 例如马克斯·韦伯 。 这个问题在各个学科和领域也都存在 , 不过精神分析目前在全世界各种社会和文化中普遍发展的状况 , 似乎并不支持这些批评者们 。 至于精神分析能否作为一种“科学”——无论是哪一种“科学”——我在书里已经做了诸多讨论 。 我认为批评还是要在理解了批评对象之后才会比较有效力 。
新京报:在当下的社会中 , 精神分析尽管依然发挥着影响 , 但在国内外各个大学的心理系中似乎都已经被边缘化 。 不过 , 在近期新冠疫情期间 , 又有不少的学者在呼吁重新发掘精神分析的价值 。 你会如何看待精神分析的当代价值?
孙飞宇:我个人将弗洛伊德式的精神分析视为一种现代意义上的通识教育 , 这本也是弗洛伊德对于精神分析所涉及知识的理解 。 我认为 , 在今天的社会普遍存在着焦虑、抑郁和压力过大的背景下 , 在今天的大学教育中 , 经典精神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实现对于人、人与社会之关系的深度理解 。 而这些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为深入地自我理解、理解他人 , 也理解彼此的共在 。 我想 , 这种有助于人心和社会健康的学问 , 在当今的社会中是特别珍贵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