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滋培:“身教”的重要|知行合一( 二 )


典范人物的作用
“典范”是指可以作为榜样 , 而对后人起作用的人或事 。 作为典范人物 , 我们可以从他们身上受到积极正向的影响与策励 , 把他们身上的功业与作为视为进取导向 , 以长久地鞭策自身完善自我、发展自我、进而成为当下环境的典范人物;作为事件的典范 , 我们可以从事件中汲取经验 , 辨析因果 , 划定界限 , 继而在将来 , 此类事件可能发生时 , 相关征兆显现时 , 及时悬崖勒马 。
文化自身兼有吸收融合、稀释葆有的能力 , 在各地域文化的相互渗透与相互消长进程中 , 文化的汇集与融合催生了新文化的产物 , 可以是一种气象 , 也可以是一种思想、一种精神 。 在这个兴衰起落的跌宕中 , 它是通过典范人物与重要事件来表达的 , 当中 , 典范人物发挥着关键作用 , 要么左右事件走向 , 要么决定事件影响的深度或浅度 。
以王守仁为例 , 王守仁主张“知行合一”“致良知”“万物一体” , 他笃信 , 认识要与“做”“行”相统一 , 把知识、道理、经验用于实践与试验 , 使主义与实际结合 , 推动社会实践 , 这不仅是一种价值观 , 还是一种思想影响 。 我们今天用它来鞭挞“两张皮”的现状 , “文实不符”的常态 , 唤醒人们重新走回知行合一的道路上 , 以实现万物一体的理想 。 受王守仁“知行合一”思想影响的陶行知 , 在办学(育才学校、晓庄师范等)、普及大众教育、推行“小先生制”、发起“山海工学团”……的事件中 , 他始终把他的认识置于实践中去检验、去印证、去改进、去完善 , 弯路不可避免 , 问题不可无视 , 在不同阶段的试验中 , 陶行知的学说得以丰富 , 认识得以远望 , 实验得以有效 , 直到今天 , 我们还在用陶行知的“小先生制”巩固学生对知识与经验的印象 , 用陶行知的“学生自治”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合格小公民 , 用陶行知的“育才二十三常能”养成学生的生活力 , 甚至与时俱进的在“育才二十三常能”基础上不断发开丰富 。 这就是典范人物对后世的长久深远影响 。
王守仁作为典范人物 , 以他为榜样的人有很多 , 改革家张居正、学者赵贞吉 ,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等人都深受王守仁的影响 , 在他们的行事与言论中 , 我们能看到知行合一的统一 , 及知行合一对社会的积极改造 。 这是典范人物对个人的影响 , 个人又催生新文化 , 新文化又塑造新气象 , 由此 , 一方文化的水土养育一方土地的人 , 从而构成了我们文化的因子 , 深入我们的血脉与骨髓 。
在身教与榜样的影响下长成
子曰:“见贤思齐焉 ,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后汉书》云:“以身教者从 , 以言教者讼 。 ”无论是修身进德 , 还是起身效法 , 我们的参照本身始终是有着生动实践的 , 且在社会上形成了知行合一的浓厚氛围 。 当代著名学者韦政通教授在谈到“身教”时认为:“年轻人无论在知识、在道德方面 , 他学习的榜样、模范 , 不是从抽象的文字和原理学习 , 而是从讲这些抽象文字和原理的那个人的态度和习惯中学习 , ……在任何社会真正的劝人为善 , 这种能力不是从道德原理中学习 , 行善的能力是从有善行的人那里学习的 。 ”这是一种以身作责的垂范 , 我们真正的要从榜样与模范那里学习的不仅是善行 , 还有他们身上的力量 , 内化到我们身上 , 它应该是以一种习惯、一种态度、一种品质、一种韧性、一种精神表现出来 , 从而在新的时代发出耀眼的光芒 。
我们学习历史与“四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 , 学习在历史中涌现出来的仁爱精神、民主精神、集体精神、民族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爱国精神 , 乃至陶行知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 , 都是有着鲜活的实例作诠释的 。 你会发现 , 我们对于各种精神的总括与概述 , 尽管在学界在学术上下的定义清晰无比 , 但是 , 我们从中汲取更多力量的核心是事件的人 , 是当中榜样人物的作为与事迹让“精神”二字变得更加形象生动的 , 有了精神一个人或一个组织生命的活力就有了体现与保障 , 所以榜样的力量 , 是支撑我们精神世界得以强大的基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