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组短篇的主题有疏离和同情 , 有无序和瓦解 , 他写的人物可以一方面热爱读书 , 一方面有暴力倾向 。 这也是潘凯克自己的样子 , 冲动型人格在这些故事中不时冒头 , 即便没有什么事发生 , 暴力的暗流也是一直在那里 。 比如“他们的父母淹死在了河里”这么一个意思 , 潘凯克会表达成“这条河杀死了他们的父母” , 人物看起来都活在明快爽利的节奏里 , 可是他们根本不能摆脱一些与生俱来的困境 。 就如潘凯克自己不能走出出身的低微 。
他是个讲故事的好手 , 讲那些他并不属于的那个阶级的故事 。 在读《三叶虫》的时候要记得多看一眼潘凯克的照片 , 他的早衰是如此明显 , 在上大学的时候就谢顶了 。 死亡始终威胁着他 , 使他二十多岁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
No.6
《时髦的空话:后现代知识分子对科学的滥用》
(美)艾伦·索卡尔/(比)让·布里克蒙/著 蔡佩君/译启真馆·浙江大学出版社 2022年2月
应该有人来清算一下法国哲学半个世纪以来的建立起的话语壁垒 , 从福柯到利奥塔、从拉康到克里斯蒂瓦 , 不论多么吸引人的主题 , 基本上都要以让人看不懂的方式来演绎论述 。 艾伦·索卡尔此书主要是从法国哲学家滥用科学术语这一点入手的 , 索卡尔对他们的作品做文本细读 , 着重摘取那些引用相对论、波粒二象、爱因斯坦和托马斯·库恩等的论述 , 以反映“遇事不决 , 量子力学”这一时髦现象是如何在严肃的人文学术界产生的 。 漫长的脚注或许会令人生畏 , 然而索卡尔这份研究的价值不可估量 。
No.5
《酷的起源》
(加)乔尔·迪纳斯坦/著 王聪/译浙江大学出版社 2022年3月
词语不仅命名事物 , 而且记录我们对事物的感受 。 我们在小学里就懂得 , 热的反义词是冷 , 暖的反义词是凉 , 说“凉”的感觉要比“冷”缓和很多 。 英语词“cool”和中文的“凉”异曲同工 , 也是感受性的 , 像是中文讲“冷眼相待” , 英文对应的就叫“cool reception” 。
莎士比亚说过“cool”是一种机智 , 它是“冷静的理性从来无法领会的” 。 当这个词在20世纪流行起来 , 它的涵义逐渐可以列出许多 , 一个酷的人 , 是疏离的 , 是自我沉迷的 , 面带平静的蔑视 , 有充分的智识自信 , 富于身体上的吸引力 , 让其他人获得审美愉悦 , 等等 。 “酷”这一提法的出现 , 兼并了sweet、awesome、smooth之类词语原有的领地 , 而且 , 由于它开创并定义了一种生活方式 , “酷”在流行语中的位置至今牢不可破 。
谁是酷 , 谁不酷 , 怎样的人可以成为酷的楷模 , 而酷为何又成为楷模人物受人仿效 , 这个问题是若埃尔·迪纳斯坦在《酷的起源》里要回答的 。 这里有一连串美国输出的男性文艺偶像的名字:伍迪·格思里 , 詹姆斯·迪恩 , 埃尔维斯·普雷斯利 , 弗兰克·辛纳屈 , 马龙·白兰度 。 而这本书的起笔则是从法国存在主义和美国电影的交集 , 也即从加缪、萨特和亨弗莱·鲍嘉开始的 。 接着是爵士乐、摇滚乐、黑人文化、波普……像这样一部文化史作品需要处理的素材实在太多了 。
No.4《德累斯顿: 一座城市的毁灭与重生》
(英)辛克莱·麦凯/著 张祝馨/译新经典文化·文汇出版社 2022年2月
战争结束在破坏最惨重的时刻 。 1945年2月13—14日 , 盟军轰炸德累斯顿 , 城里一夜死去25000人 , 之后在日本 , 东京、广岛、长崎加在一起死者有三十万人 。 这都是对平民的轰炸 , 妇女儿童老人无一能免 。 这些攻击是否有战略上的必要 , 道义上又是否合理?无法明确地回答 , 所以争论也就从未消失过 。
- 女士的法则|女性职场剧:在摸索中负重前行
- |“中国通”卡尔·克劳眼中的中国
- 历史那些事|让孩子换个方式探索历史|少年影院
- |肖恩·康纳利旧藏毕加索画作近2亿港币成交
- |卡尔维诺百年诞辰,访谈录《我生于美洲》简体中文版问世
- |都是御气为剑,段誉和独孤求败谁更强?原著有线索,他俩交过手
- 艾克多尔·索尼耶|在福州首次展出!
- 艾克多尔·索尼耶|“中法文化之春”入闽 法国版画家办个展
- 昆明|职业维权人在昆明花70元分8次买8瓶饮料,索赔8000元
- 索尼|女人爱情:和暗恋告别后,我开启了漫漫的相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