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谚有之:“大麦不过小满 , 小麦不过芒种 。 ”小麦“小满割不得 , 芒种割不及 。 ”小满节前收大麦 , 小麦也开始乳化小满 , 到芒种前必须收割 。 二者在成熟时间上差出半月十五天一个节令 。 所以说制作麧与的食材只能是大麦 。
第三、从饮食习俗论 , 麧与非大麦莫属 。
大麦与小麦属同科植物 , 但有很多差异 。
从外观上看 , 大麦两头较尖、较细长 , 芒长几与麦穗等长 , 也因此呼之“芒粟”;小麦两头较圆、较短、较圆润 , 芒相对来说要短得多 。 从生长周期来看 , 大麦生长周期在180天左右;冬小麦的生长周期则长至230天到270天 。 从内含成分上看 , 大、小麦最大差异在内含淀粉上 , 大麦淀粉含量极低 , 以致大麦粉无法发酵 , 百姓谓之“死面” , 较少用于食材;小麦则因其极高的淀粉含量 , 蒸、煮、烤均宜 , 因此成为中国北方主食 。
从作用与价值上看 , 大麦味甘、咸、性凉 , 具有和胃、除虚烦等功效 , 而大麦芽味咸性温 , 具有健脾胃助消化作用;小麦味甘、性微寒 , 则有养心安神 , 除烦热功效 。 大、小麦均具药用价值 , 大麦芽有助脾化食之功 , 小麦有止汗养心之力 。 也正因此差异 , 食用成为小麦的主要价值 , 药用则成为大麦的重要价值 。
民间历来即有季节转换间就地取食材保健的做法 , 诸如食用苦菜、柳芽、茵陈、榆钱、香椿 , 数不胜数 , 因地而异 。 “时新第一”之“青青之穬”制成、麧 , 亦当数此无疑 。
第四、从写作因由论 , 大麦符合作者用意 。
傅莲苏有诗《丙戌四月十五日夜苦不睡已三宵矣 , 无聊占此七言》 , “五十年来作梦游 , 修名未立此生休 。 ”丙戌为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 , 傅莲苏五十岁 , 逆推其生于顺治丁酉(1657年) 。 “四月十五日夜苦不睡已三宵” , 傅莲苏或生于顺治十四年(1657年)四月十五日前 , 也许即四月十二日 。 仍依光绪间增补刻印之雍正五年丁未会稽本《钦定万年书》推算 , 当为甲申日 。 即小满四月初六(初九)与芒种四月二十四日之间 。 此时恰是“时新第一”的“青青之穬”收获之后 , 小麦收割即将开镰之时 。
傅山为一代儒医 , 深谙食物药性与营养保健 。 大麦小剂量使用又可消食化滞疏肝解郁而催乳 , 大剂量使用消散之力强 , 耗散气血而回乳 。 而出芽之大麦 , 服后不但无回乳的功效 , 反而可增加乳汁 。 傅山于夏初写成《麧小赋》 , 心情之愉悦跃然赋中 , 除了季节使然外 , 恐怕还有傅眉妻朱氏生子莲苏因素 。 毕竟 , 小剂量食用大麦有着消食化滞疏肝解郁而催乳的功效 , 出芽之大麦亦可增加乳汁 。 《麧小赋》既成 , 傅山先生又追忆青年时所写《嗢陀南赋》 , 补记落款辛酉、壬戌 , 则《嗢陀南赋》应写成于明天启元年、二年(1621年、1622年)间 。
综上四方面的原因 , 与麧所选食材均应指大麦 , 新鲜的大麦制成或麧 , 初夏之交食用 , 是绝佳的换季营养保健食品 。
当然 , 与麧做法不同 , 前者用石磨磨制而成 , 其状如绳 , 亦名麦绳儿 , 色浅碧 , 或荤或素 , 以菜伴食;后者则是有比于抿尖、圪搓、搓鱼鱼之类 。 到现在 , 在全国诸多乡村还存留有类似的 制作方法 , 却已非初夏既热 , 远远超出小满节令 , 食材也不限于青大麦 , 青小麦也可如法炮制 , 成为一种地方小吃名吃 , 尽管多沿用“碾转”“稔转”等旧称 , 但已失去春夏之交换季营养保健作用 。
此外 , “”与“麧”断不会以莜面制作 。 莜面收割于秋后 , 且为高寒作物 , 俗颜“三十里的莜面 , 四十里的糕” , 与穬麦并非同类植物 。
- |“此条宜删”!傅山《霜红龛拾遗》中“被消失”的儒学反思批判文字
- |傅山《阿难吟》颜体楷书欣赏
- 傅山|狂草大家写小楷,精致醇雅!
- 傅山小楷|傅山小楷《金刚经》,结体简穆舒展,风格?疏?逸隽永,可谓极构!
- 季节|可恶,这么多春菜我还没吃过!
- 傅山|认识自己,艺术方得始终
- 薛宝钗|贾母喜欢把用过的吃过的东西给别人,薛宝钗偷偷效仿,结局亮了!
- 傅山|这位“大夫”,博极群书,一手好字!
- |这些价值不菲的小杂鱼你吃过吗?
- 观音&难怪八戒敢杀观音,敢顶如来,你瞧他小时候吃过啥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