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定意义上 , 陈定模是一个带些悲剧色彩的英雄 。 和一切领头人一样 , 他具有超前思维 , 为起步阶段的龙港设计了四五十米宽的马路 , 当时的县领导觉得不可思议 , 舆论更为之哗然 , 他却说 , “发达国家已普及私家车 , 我想二三十年后 , 苍南和龙港都会有私家车” , 后虽妥协改为二十四米 , 在当时的浙江也已拔得头筹 。 龙港的建设是没有列入计划的 , 也就没有国家拨款 , 镇政府成立后 , 县政府只拨了六千元开办费 。 陈定模从《资本论》的土地思想得到启发 , 实行土地有偿使用 , 收取公共设施费 , 为龙港城完成了“原始积累” 。 这违反了当时的有关政策 , 他一边检讨 , 一边以一种舍我其谁的悲壮 , 踩下了“龙港速度”的第一脚油门 。 所幸的是 , 在陈定模的背后 , 站着有担当的领导 , 更有伟力无穷的群众 。 温州市委第一书记袁芳烈以老革命的责任感和魄力 , 一锤定音地肯定了龙港的做法 , 从政治上和政策上解决了发展的后顾之忧 。 书中对各级干部的着墨虽有多有少 , 却成功地刻画了改革年代的干部群像 , 让我们看到各个层次的干部 , 坚守在自己的岗位 , 以勇气、智慧和担当 , 发着光和热 , 恰如书中用诗一般的语言所描写的:“他们每一个人都是可燃的 , 或是燃油 , 或是酒精 , 或是干柴 , 或是煤炭 。 他们充满激情和自信地追赶着时间和岁月” 。
本文图片
农民们争相观看龙港规划图
【朱晓军|荐读|这本书,为中国第一座农民城画像!】作为一部报告文学 , 真实是《中国农民城》第一位的追求 。 不过 , 文学意义上的真实从来不是现实的复刻 。 巴金先生说过 , 把艺术和生活揉在一块儿 , 创造出来的东西是美丽、健康而且有力量、有灵魂的 。 朱晓军的写作 , 把文献的厚重、现场的鲜活、当事人的思考和写作者的感受 , 糅合在一起 , 奠定了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 书中描写了不少热烈生动的场景 , 但更吸引我注意的 , 是富有哲理的语句 。 陈定模和他的下属谢方明有过这样的对话:“我断言中国农村城市化的道路必然从农村城镇化开始 。 这是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部分 。 ”谢方明在接受采访时说 , “国运上升的时候 , 我们只是其中一个分子 。 跟我的同学比 , 我是幸运的 。 虽然都经历了那个时代 , 我刚好在浪尖上 , 像滑水板似的一路漂下去 。 如果没有改革精神 , 龙港是不会有的” 。 是啊 , 在中国 , 最渴望进城的是农民 , 离农民最近的“城”是“镇” 。 书中的农民向“城”步步靠近、层层转移的过程 , 就是龙港由“渔村”到“乡镇”再到“城市”的过程 。 同时 , 这也是中国人追梦筑梦的写照 , 是中国人在自己创造的现代化道路上实现民族复兴的缩影 。
本文图片
农民喜悦地展示建房批复文件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接力奋斗的历史进程 。 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之初期 , 就发出过“杀出一条血路来”的动员令 。 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 , 这位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又提出 , “没有一点闯的精神 , 没有一点‘冒’的精神 , 没有一股气呀、劲呀 , 就走不出一条好路 , 走不出一条新路 , 就干不出新的事业” 。 我想 , 《中国农民城》讲的正是这样一个“杀出血路”的故事 , 也是我们民族复兴的一部“前史” , 在这个奇迹般的故事和创造这个奇迹的人身上 , 洋溢的也正是小平同志赞赏的“闯的精神”“‘冒’的精神” , 干事业的气和劲 。
- 宿舍|“刚去了一家新公司,这是员工宿舍...”兄弟赶快闪人吧!
- 原神|原神:最难获取的3个稀有名片,一个要千元买,这个花钱买不到!
- 快手视频|这类岗位,年薪十五万,还有六险一金,专业的学生都可以申请
- 书法作品|这位博士的书法作品形式简单,取法多样,获得了书法一等奖
- 露营|请注意!在义乌这区域露营、烧烤违法!
- |不喜欢巴结领导,不愿意走动关系,这样的人就没有未来了吗?
- 饵料|这些野生杂鱼,钓鱼人避之不及,吃货趋之若鹜,几种钓法可以狂拉
- 竹编|竹子作画,叹为观止!
- 痛经|这么多搞笑女主持,只有她笑到了最后
- |要想在职场混得好,一定要具备这个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