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军|荐读|这本书,为中国第一座农民城画像!

朱晓军|荐读|这本书,为中国第一座农民城画像!
本文图片

《中国农民城》朱晓军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2021年12月出版
《中国农民城》:
书写民族复兴的“前史”
谷中风
2019年9月25日 , 龙港市正式挂牌 。 这是党的十八大后中国首个“镇改市” 。 从一个小渔村发展为中国第一座农民城 , 在这条路上 , 龙港走了40年 , 即便从1984年龙港建镇算起 , 也历经了35年的跋涉 。 在这条路上 , 龙港人挥洒汗水 , 付出艰辛 , 也收获欣快 , 赢得光荣 。 在这条路上 , 深深烙下了创业者坚定的足印 , 而走在最前面的 , 是龙港镇委书记陈定模和他的同事们 。
人民文学出版社和浙江人民出版社于2021年底联袂推出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农民城》讲述的就是这条路上的感人故事 , 作者朱晓军把它称为“奇迹”:“龙港是个奇迹 。 如果创造奇迹的人可称为奇人 , 那么龙港的奇人不是一个、两个 , 而是一个奇人群体 。 让我疑惑的是 , 到底是奇人创造了奇迹 , 还是奇迹成就了奇人?”带着这样的疑惑 , 朱晓军走进龙港 , 带着我们走进历史现场 , 走到龙港人的心灵深处 。
朱晓军|荐读|这本书,为中国第一座农民城画像!
本文图片

方岩渡口小码头
在我看来 , 奇人与奇迹 , 或者说 , 龙港与龙港人 , 二者的互相成就 , 构成了这部报告文学的叙事线索 , 也完成了故事的调性塑造 。 一切历史无非是人的历史 , 一切人也无非是历史中的人 。 朱晓军定是深谙这个道理 , 方才把笔墨聚焦在一个个实实在在的龙港人身上 , 挖掘档案 , 采访口述 , 用文学之光照亮那些几乎要淹没在历史尘埃中的普通人 , 用丰富多彩的个体故事 , 绘就了建设家园、改变命运的壮丽图景 。
朱晓军|荐读|这本书,为中国第一座农民城画像!
本文图片

旧时方岩老街渡口
也正因为把龙港人作为故事的主角和中心 , 作者成功地穿透时间的面纱 , 找到并揭示出龙港变迁的底层逻辑 。 用书中的话来说 , 便是农民的“进城梦” 。 对于有着几千年农业文明史的中国人而言 , “进城”是日常美好的憧憬 。 唯其美好 , 能激发出无穷的动力 。 唯其日常 , 令人念兹在兹 , 代迭不易 。 对于农民而言 , 城市不是抽象的 , 也并不遥远 , 而是每天都能感受到的对比强烈的生活 。 就像书里写的:钱库和鳌江 , 一边是泥路、煤油灯、手摇扇 , 一边却是马路、电灯、电风扇 , 城乡二元结构下的两个世界 , 就是这般泾渭分明 。 也就无怪乎少年陈定模一看到“城里”的景象:白米稀饭、豆浆油条、体面整洁的房子……心中便升腾起改变境遇的巨大诉求 。 书中所写到一桩桩生活场景、一个个奋斗故事 , 诸如李其铁和陈迎春的爱情、方建森的奋斗 , 王均瑶兄弟的创业 , 归结起来 , 都是把社会发展的动力还原为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内在需求 , 并以文学的方式作了具象化、人格化的呈现 , 从而给刚性的社会变迁赋予了温馨的人性暖色 。
朱晓军|荐读|这本书,为中国第一座农民城画像!
本文图片

陈定模和同事一起绘制龙港第一张规划图
在龙港故事的丰富内容中 , 最重要也最亮眼的无疑是陈定模 。 我以为 , 本书对这个人物的塑造极为成功 , 他很有可能和《哥德巴赫猜想》里的陈景润、《木棉花开》里的任仲夷一样 , 成为报告文学史上的经典形象 。 朱晓军把陈定模的个人生活史和龙港建设史交融在一起贯通书写 , 展现了他从草根到干部的转变 , 也揭示了他作为基层干部遇到的难题和“烦恼” , 包括“中国二十世纪的两大难题——计划生育与拆迁” , 还有人民利益与宗族利益的纠纷、高层决策与底层探索的矛盾 , 以及改革过程中政策变化对干部政治领悟力、判断力和定力的考验 , 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