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段是论述不“赂秦”的国家为什么会灭亡 。齐国距离秦国最远,虽然不用向秦国奉献土地,但是齐国仍旧不敢得罪秦国,对其他国家遭受秦国侵略,采取袖手旁观的态度,等五国相继败亡,它自己也成了秦国吞并的对象 。燕国、赵国“能守其士,义不赂秦”,敢于同秦国武力相抗,所以像燕国那样小的国家尽管最后也失败了,但是比韩、魏、楚等国家要破灭得稍晚一些;赵国在与秦国的五次战争当中还取得了三次胜利,以后又不断给秦国以回击.可惜燕国太子丹派遣荆轲西刺秦王,企图通过个人谋杀来解救危难;赵国不信任自己的部将,中了秦国的反间计,杀掉了抗秦的重要支柱李牧,于是导致加速了自己的破灭 。齐国不能援助其他五国,团结抗泰,燕国赵国不能坚持斗争,又处在秦国把各国“革灭殆尽”的时刻,因而得到和韩国,魏国和楚国同样的结局 。这段论述主要是进一步发挥第一段“不赂者以赂者丧”一句的意思 。这一段的末了,苏洵总结六国的破灭,从反面推进一层,指出六国避免破灭的道路 。“三国各爱其地”是指韩国、魏国和楚国不要拿国土去向秦国乞求“一夕安寝”,“齐人勿附于秦”是指齐国要附随秦国而不去援助其他国家,“刺客不行”,是指燕国不要对秦国采用个人谋杀手段;“良将犹在”,是指赵国不要相信秦国的流言蜚语而杀掉自己的将领 。这样,恐怕就会出现另一种局面,未见得秦国必胜而六国必败 。文章在这里笔锋一转,反跌得精神饱满,把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道理说得更加透彻,更加具有说服力量 。
文章的第四段是作者就以上的论述发表感慨 。第四段的头几句是一种设想,为六国筹划怎样对付秦国 。第三段末尾的设想,是仅仅就六国改变它们各自的方针路线来立论,所以只说胜负存亡“或未易量”,没有加以肯定 。则进一步指出必须发愤图强,敢于斗争,并且团结一致,联合抗秦 。秦国即使想要吞并六国,那恐怕也是咽不下喉咙里去的,可惜六国没有这样做 。六国在敌人强大的威势面前屈服了,不敢斗争或者不能坚持斗争,最后全部破灭 。这是一个惨痛的历史教训,也是后代当国者应该吸取的历史经验 。苏洵最后说:“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不要在强大敌人的威力面前被吓倒 。
文章的第五段是作者继续发表意犹未尽的感慨,不同于第四段,第四段的感慨针对的是历史,第五段的感慨针对的是现实 。整篇《六国论》,应该说到前一段的就结束了 。苏洵决不是为评论历史而评论历史,苏洵的文章的全部锋芒几乎无不处处对准现实 。是想以古代社会治乱、国家兴衰的历史经验教训作为处理当前国家的重大问题的借鉴 。文章只写到前一段,显然是不够的,必须有这一段从古代历史引渡到现实政治,才见出它的主题深刻意义 。这一段完全说的是北宋王朝的对外政策:北宋王朝与六国诸侯的情况已经不一样了 。六国诸侯只是占有局部地区,力量有限,而北宋王朝则占有全国主要地区,力量远远超过六国诸侯 。六国诸侯如果敢于同秦国斗争,还可以取得胜利,那么,北宋王朝同样敢于斗争,当然不成问题地更可以取得胜利 。但是北宋王朝却“以天下之大”向辽政权和西夏政权屈服,一味妥协退让,不敢进行斗争,这就连六国也不如了 。不用说,它最终也必然会得到六国破灭一样的后果 。这—段文章只有六句,作者用笔相当精练,内容高度概括,而且在议论中包含着极大的感情分量 。话说得十分含蓄婉转,同时问题又揭示得十分明确尖锐 。从全文的布局来看,也收结得沉着有力 。
-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原文翻译赏析,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全诗的意思
- 《饮酒·幽兰生前庭》原文翻译赏析,饮酒·幽兰生前庭全诗的意思
- 《冬夜读书示子聿》原文翻译赏析,冬夜读书示子聿全诗的意思
- 《春远/春运》原文翻译赏析,春远/春运全诗的意思
-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原文翻译赏析,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全诗的意思
- 《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原文翻译赏析,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全诗的意思
- 《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原文翻译赏析,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全诗的意思
- 《书愤五首·其一》原文翻译赏析,书愤五首·其一全诗的意思
- 《牧童/令牧童答钟弱翁》原文翻译赏析,牧童/令牧童答钟弱翁全诗的意思
- 《童趣》原文翻译赏析,童趣全诗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