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科学哲学带给我们的启示:少谈信仰,避免先入为主
聪明的思考者没有信仰。
不少国人脑子里,都有一个词科学,在我们的语境中,这个词几乎已经成为了真理的代名词,人们常说“你这个东西不科学”,意思是,科学就是关于正确的学问。
【 理论|科学哲学带给我们的启示:少谈信仰,避免先入为主】但科学,按照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的说法,其实是关于范式的学问:一个人提出一个理论,后人在此基础上修修补补,不断完善;如果发现了一个更优的模型,就使用这个新的理论。
新旧理论之间,我们只是看哪个理论能更好地对现象进行解释,简言之,旧理论不是被驳倒,而是被替换。
日心说取代了地心说,因为这样就不用一系列错综交杂的本轮均轮模型来计算天体运动了,但本质上以地球或太阳为中心只是参考系问题,没有对错之分。
文章插图
所以当别人问你的信仰是什么,如果你回答的是我信仰科学,那便大错特错了,信仰这个东西,正像奥古斯丁所说的“正是因为荒诞我才相信”,它是不需要任何论证以及理性来支撑的,之所以叫信仰,就是啥证据都没有还要信,有理有据的东西,不是你信仰不信仰的问题,是承认和不承认的问题。
科学不是信仰,因为它永远在不断的修正自己的理论:科学从来不相信工具,因为工具在不断进步;科学甚至都不相信事实,因为自己用现在有限的观测手段看到的事实,一定是不完整的。过一段时间,就可能被更全面和先进的替换。您要问科学到底相信什么,它会告诉你,它也不知道自己相信什么。
到目前为止,学界关于“什么是科学?”这个问题的讨论,得出的就是这样一个结论:从一开始,研究者的思路和我们大部分人一样,只要能够被证实,就能够算是科学。
但波普尔提醒我们,证实其实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不可能归纳所有的情况,所以与其试图找到世界上所有的天鹅来证实天鹅都是白的,不如试图找到一只黑天鹅,来证伪这句话,你有理论尽管说,你给出一个预测,然后咱们看看你的预测准不准,这样我们便能确定你的理论到底有没有用。
反思之后,又有对反思的反思,波普尔刚刚拍完别人肩膀提醒完,转身就被汉森拍了拍肩膀,他提醒我们,要对一个预测是不是准确进行观察,是难以做到真正客观的,我们的观察方式本身,其实就是一种理论,是有问题的。所以如果你的观察证实了一个理论,也许这个理论确实有效的,但我们不得不怀疑,这也可能是因为你的观察方式和这个理论同属一系。一旦跳出,就不灵了。所以,你这个方法还是不太靠得住。
文章插图
这样,问题又回到了原点,正当波普尔和汉森陷入沉思,库恩站出来,把两人的肩膀同时再一拍,说小伙子啊,你俩的思考方向从一开始就不对,科学研究从来都没有一个客观标准,大家一直都是吵来吵去的,最终谁的嗓门大,谁影响的人多,等到那些支持另一种标准和理论的一少部分人都去世了,留下来的也就成为了标准——也就是说,科学标准的确定,不是理性的裁决,而是历史的裁决。
不难看出,科学才是最“缺乏信念”的那个人,具体的科学研究当然要遵守严格的实验标准和数据处理的方法,但为了保障对信息和理论的开放性,它不能把自己框定在任何的框架概念中。
如果非要坚持一个所谓的原则,那就是迷信了——迷信本质上是一种无奈的决定,所谓知识止步的地方,迷信就会登场,因为缺少信息甚至没有信息,没有办法搞知识,搞科学,但必须得有依据才能行事,所以便只有凭空造出一些原则。这就是迷信,也是它之所以出现的动因。
- 胡曹&一个真正厉害的人,懂得“空杯理论”
- 李之仪&北宋词人李之仪,这十首词作,暗含处世和人生哲学,读懂受用一生
- 科学界!摒弃权威意识, 不断创造奇迹
- 哲学|不确定时代,我们需要哲学
- hr|北大毕业生面试被拒,HR:真的不缺研究生,你有北大本科学历吗
- 孔子$被质疑6500多年的《易经》,如今证实是科学?科学的尽头是什么?
- 数学@他首次提出平行线可相交理论,却惨遭质疑,去世12年后才被证实
- 名剑$古代著名的铸剑师用活人铸剑,你以为因为迷信?科学家已给出答案
- 知性#人生哲学中对感性、知性的探讨
- |孩子成绩好等于优秀?这个理论大错特错,甚至会让孩子失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