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并而为公之道”:民国瓷业公司的诞生,战乱中的瓷业精神

每天了解古玩知识
一、瓷业公司的概念
公司是指一般依法设立的 , 全部资本由股东出资 , 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 孔子在《大同·列词传》中最早提到了“公司”一词:
公者 , 数人之财 , 私者 , 运转之意 。
庄子也曾说过:
积弊而为高 , 合小而为大 , 合并而为公之道 , 是谓“公司” 。
其含义与现代公司大致相同 , 即聚多人之财、共同运作 。
瓷业公司是集陶瓷产品自主研究、开发、生产和销售为一体 , 以盈利为目的社团法人 。 民国时期 , 瓷器公司主要分为官商合办与民营两类 。
官商合办的瓷业公司 , 以制度化实施企业管理 。 如公司最高领导人为经理 , 负公司全责 。 下面有各课主任 , 各司其职 , 责任分明 。
民国早期的民营瓷业公司最高领导人为老板 , 其下雇工、徒弟数人 。 一般老板兼管事 , 老板娘兼做伙夫 , 有较强的家庭作坊性质 , 制度并不健全 。 多数公司以老板姓名加“号”、“斋”、“厂”等命名 , 非常杂乱 。 他们虽然管理经营肤浅粗疏 , 但也基本体现了集合资本、组织生产、扩大规模等公司性质 。
二、晚清“公司潮”与民国瓷业公司的兴起
1、睁开眼睛看世界:晚清民国的公司潮
鸦片战争前 , 西方国家相继完成工业革命 , 清王朝却依然沉浸在“天朝上国”的梦境中 , 维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 鸦片战争后 , 外资大量涌入导致中国传统产业举步维艰 。 在这种情况下 , “公司”作为舶来品逐渐被中国社会所接受 。 1867年 , 江苏候补同知容阂向两江总督建议“设一新轮船公司 , 倡用中国人合股而成” , 并提出股份公司章程 。
官督商办企业的出现揭开了晚清企业改革的序幕 , 标志着中国工商业逐步向公司制度过渡 。
甲午战争后 , 全国掀起了“振兴实业”、“设厂自救”的爱国运动 , 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 。 1895年至1900年 , 全国民营企业迅速发展到81家 , 总资本197.24万元 。 公司的发展推动了中国实业的发展 , 造就了第一批近代化企业和第一代民族资本家 。 1898年 , 清政府颁布了《振兴工艺给奖章程》 , 首次承认了民族工商业的合法地位 , 标志着产业政策的重大转变 。 随后 , 清政府出台了《公司律》、《破产律》等一系列法规 , 公司法律体系初步形成 。
|“合并而为公之道”:民国瓷业公司的诞生,战乱中的瓷业精神
本文图片

中国最早一批近代化企业: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
1901年后 , 清政府为了鼓舞商情 , 再次出台了重磅奖励:
投资2000万元、1800万元、1600万元以上者 , 分别特赏一、二、三等子爵;投资1400万元、1200万元、1000万元以上者 , 分别特赏一、二、三等男爵;投资700万元、500万元、300万元以上者 , 分别特赏三品卿、四品卿、五品卿 。
这些措施改变了商人一直处于“四民”之末的低微处境 , 极大地调动了国人投资公司、创办实业的热情 。 1904年至1908年 , 商部注册新公司达265家 , 资本总额约1亿3833万 , 掀起了前所未有的公司热潮 。
2、民国时期景德镇瓷业公司的兴起
1902年 , 康达和熊希龄在湖南醴陵创办“湖南瓷业公司” , 成为中国瓷业公司先驱 , “瓷都”景德镇随即出现了大量民营瓷业公司 。 到了民国初年 , 这种“作坊式”公司已经遍布当地 。 民国8年 , 资本在20万以上的窑户有:陈庚昌、余英源、冯承就、王家琨、刘世机等13家;民国17年 , 主要瓷业公司有美成瓷庄、陈同泰瓷号、刘森茂瓷号、天宏华瓷业公司等;民国38年 , 主要瓷业公司有刘乃桃号、刘和丰瓷号、巢宝珍瓷号、余鼎顺瓷号等 。 以上均为影响较大的商号 ,可见民国景德镇瓷业之兴盛 , 虽不及康乾盛世 , 但总体呈上升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