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并而为公之道”:民国瓷业公司的诞生,战乱中的瓷业精神( 四 )
本文图片
杜重远
光大瓷厂是官商合办性质的股份有限公司 , 资金总额一百万元 , 二十万由江西省财政拨款 , 剩余八十万由杜重远个人出资 。 杜重远出任总经理 , 另聘杨之屏为经理并实际主持 。
1936年 , 光大瓷厂在九江东门外辟地鸠材 , 预计年产量十万担 。 原拟1937 年开工 , 迨抗日战争爆发 , 九江局势堪危 , 于是在湖南录口及重庆设立分厂 , 坚持生产 , 直到抗战结束时止 。
抗战胜利后 , 光大公司经理杨之屏也曾拟在九江原厂恢复生产 , 但由于杜重远被害 , 公司失去领导 , 杨之屏号召力不足而告停顿 。
光大瓷厂主要生产日用瓷及电瓷 。 其日用瓷以高档中西餐具为主 , 多销往汉口、上海等城市;此外还研发电气用瓷 , 产品质量高 , 外观精巧 , 价格低廉 , 适应了战时军政部的需求 。
光大瓷厂引进大型机械设备、培养专业人才、制定公司规章制度 , 在产品与管理上也取得了显著成绩 , 为传统瓷业注入了新鲜血液 , 但是并没有根本改变瓷业局面 , 其瓷业革新也随着战争的爆发、杜重远的被害而成泡影 。
二、民国后期的其他瓷业公司
1、巢宝珍瓷号
“巢宝珍瓷号”建于清末民初 , 由都昌人巢克谦所创 。 1955年 , 巢宝珍瓷号转入公私合营 , 称景德镇市第三瓷厂 , 1956年改名为新平瓷厂 。
巢克谦的青花料配方在景德镇独一无二 , 其青花瓷色泽鲜明 , 光泽夺目 。 特别是优势产品青花梧桐瓷 , 曾获全国金奖 , 远销海外 。
2、杨福盛瓷厂
杨福盛瓷厂是杨福生的分厂 , 也是景德镇为数不多的抗战时期还坚持生产的瓷业公司之一 。 其时为了适应市场需求 , 老板杨福盛决定改做粗瓷 , 并根据战时运输困难的情况 , 尽量将瓷胎造薄 , 以减轻重量 。 1939年后 , 有商人偷过敌人防线采买瓷器 , 景德镇瓷业逐渐好转 。 1941年 , 杨福盛瓷厂开始生产电瓷 , 并接到国民党三战区30万只的订单 , 终于使公司走出困境 。
3、艾荣生号
艾荣生号创建于民国初期 , 也是一家在抗战时坚持生产的瓷业公司 。 其时 , 老板艾早发将家人安顿在原籍 , 自己和工人一起生产 。 防空警报一响 , 就躲到自挖的防空洞 , 解除警报后再回到坯房工作 。 在生产上 , 艾荣生号以传统提梁壶为主 , 装饰技法以青花为主 , 产品有极高的性价比 , 因此在当时行销中原腹地 。
本文图片
艾荣生号产品
可以说 , 杨福盛瓷厂和艾荣生号发展的历史 , 是中国民族工业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艰难求生的缩影 , 实业家们所付出的艰辛 , 为建国后的公私瓷厂经营打下了坚实基础 。
晚清民国时期 , 景德镇兴起了一股“瓷业公司潮” 。 瓷业公司的诞生 , 取代了“官窑”及传统手工作坊 , 在管理制度、生产技术等方面都改弦更张 , 给当时的景德镇瓷业注入新鲜力量 。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旧的解体 , 新的进化
公司的出现 , 意味着自然经济性质的旧时瓷业生产方式从此解体 , 手工业产品转变为现代商品 。 在景德镇 , 传统的集国家之力 , 不计成本追求高品质的官窑体制消失;面对市场变化不断调整 , 追求降低成本、提升品质的现代瓷业公司应运而生 。
瓷业公司带来了新的管理制度 , 聘用专业技术人员 , 引进机械设备 , 推进了景德镇瓷业的近代化发展 。
二、优秀企业家对瓷业的改革
- 美丽家园@落叶课堂后,居然涌现那么多蓝媒“艺术家”
- 杨晓通&“当代女马可·波罗”意大利文讲述侨乡浙江瑞安非遗
- 袁侃@当石库门遇上当代艺术,来今潮8弄体验一场“城市奇遇”
- 赛事!日照“太阳城”网球公开赛启动仪式圆满举行
- 感觉|?品黄香九画“猪”
- 西装|《不会恋爱的我们》来袭,金晨化身霸总,恋上“小狼狗”王子异
- |虎年喜相“豫”!河南博物院携“青玉虎形佩”首次参与“集五福”
- 纸杯#美术生在杯子上画“知否”,当倒入水瞬间,网友:居老师挺住!
- 希腊人$古希腊眼里的中国,犹如“神族”一般,中国人看了都难以置信
- 错换人生&谁家子弟谁家院,“错换人生”DNA再掀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