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鲁迅与故乡:爱与恨的纠葛背后,是一堆“他最不想提及的伤心事”

1898年,对于鲁迅而言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转折点,这年,他不仅把名字由原来的周樟寿改为了“周树人”,还在经过考量后,决定离开浙江绍兴老家,前往位于南京的江南水师学堂求学。
这年,鲁迅虚岁18岁,实岁17岁。
鲁迅是个孝子,此时他的父亲周伯宜刚刚过世两年,其母尚在悲痛无助中,他为何突然在这时候毅然离家呢?这个问题的答案,鲁迅实际早在他的著作《朝花夕拾》第八篇《锁记》里讲到了。只是,鲁迅并没有说得太具体,他只说:
“本家叔祖母一面教唆他可以窃取家中的钱物去花用,一面就散布谣言,说他坏话。”
实际上,除了《琐记》中“点到为止”的叔婶母的这类事,在这之前五年,鲁迅在老家累积了很多的“类似”恶心、难受、痛苦事儿。正是这些,让他最终下定决心离开绍兴跑到了外边。
鲁迅离家前的第五年,即1893年,这一年,周家发生了大事:“鲁迅祖父、翰林周福清因为科举舞弊案而被革职下狱”。
在旧时代,科举舞弊可是重罪,清朝的很多科场案一次下来能杀戮几十人,就连交通关节的人,也常有被判处死刑的。好在清朝末年,科举舞弊抓得没那么严了,但周福清依旧免不了被革职、下狱。
这桩大案出来后,周家地动山摇,衙门方面骚扰的同时,亲戚本家的嘴脸也都显现出来了。为了不牵连鲁迅兄弟,大人将他们兄弟安插到离城有三十多里的皇甫庄大舅父的家中避难。
此时的鲁迅刚刚12岁,正是敏感时期,这种时候家里遭此大难,他的心情可想而知。后来,寄住在大舅父怡堂处的鲁迅,曾在这里被人称作“讨饭”,即乞丐。鲁迅听了这话后很受刺激,小鲁迅四岁的弟弟周作人曾在书籍《鲁迅的青年时代》里这样讲述这段过往:
“他们说他(鲁迅)讨饭,这个刺激的影响很不轻,加上后来本家的轻蔑和欺辱,造成他的反抗感情,与他日后离家出外求学的事情也很有关连的。”
周作人!鲁迅与故乡:爱与恨的纠葛背后,是一堆“他最不想提及的伤心事”
文章插图

当铺柜台有多高呢?这点,周作人曾做过详细的描述,他说:
“(柜台)大抵普通身材的大人站上去,他的眼睛才够得着看见柜台面吧,矮一点的便什么都看不见,只得仰着头把东西往上送去。”
鲁迅的身高不高,可以想见,站在这样的柜台把东西往柜台上送时,他一定是非常吃力而且觉得心里憋屈的。
【 周作人!鲁迅与故乡:爱与恨的纠葛背后,是一堆“他最不想提及的伤心事”】关键,绍兴当地当铺的伙计徽州人居多,他们在当地被称为朝奉,因本身自高自大,加上依恃主人是地主土豪,来当的又都是穷人,所以总显出一副傲慢的神气。鲁迅和这些人打交道,难免受白眼和嘲讽。
当铺所用的“当票”也很让鲁迅受不了,这些当票票面原印有简单规则,可当铺为了“含糊其辞”,特意将介绍规则的字弄得异常模糊。当票空白处的物品和钱数,则使用比草书还难看懂的“草字”。
至于当票上的措辞,那就更加奇葩了,如是一件羊皮女袄,票面上的字读出来便是:“光板无毛破皮袄一件”;如果是银饰品,票面则写“云低银”类似。这样一来,每次鲁迅上当铺时,拿去当的明明是最值钱的物件,可票面上显示的却是“破铜烂铁”一类。当铺这样做,自然是为了更好地欺诈客户。
相比去当铺,上药店抓药也同样让鲁迅难受。父亲生病的三年间,鲁迅是药店的常客。父亲的病一天比一天重,可那些所谓的“名医”却始终未诊断出他究竟是什么病症,这让鲁迅觉得非常沮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