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瓶梅$帮助莫言获诺贝尔奖的翻译说《红楼梦》根本入不了诺奖的门!

——“诺贝尔文学奖”标准远低于中国文学自身的最高标准背景:·葛浩文,莫言作品的英译者。翻译中国作家作品:萧红、老舍、王朔、苏童、王安忆、刘震云、阿来、白先勇、朱天文……,及《狼图腾》《北京娃娃》畅销小说。葛浩文2014年4月中旬参加在上海举行的一场翻译研讨会演讲稿修改载于《文学报》(原载《文学报》2014年9月11日第18—第19版)。在演讲中,葛浩文对中国当代文学提出了许多尖锐的看法。嗣后,同样引起了中国读者和媒体对葛浩文的激烈批评!但对于葛浩文的这些观点之前笔者并不知晓,只知道他是莫言小说的译者。借此谈点个人看法。·文学作品是作家用独特的语言艺术表现其独特的心灵世界的作品,离开了这样两个极具个性特点的独特性就没有真正的文学作品。一个杰出的文学家就是一个民族心灵世界的英雄。文学代表一个民族的艺术和智慧。文学即人学,即美学。·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刻画人物的方法: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

金瓶梅$帮助莫言获诺贝尔奖的翻译说《红楼梦》根本入不了诺奖的门!
文章插图

葛浩文的演讲,引发了很多异议和激烈的批评。对此,我们不作评价。仔细想想葛浩文的界定——如何写中国走出去的小说,葛浩文的说法也不是没有一定道理。那么,当用葛浩文的这种说法,来评价中国所有文学(包括古典)与小说的时候,他的这一结论实际上也基本代表了整个西方对中国文学与小说的评价,同时也不可能不反映出包括诺贝尔文学奖在内的一些倾向。尽管葛浩文再三强调,只针对走出去的中国小说。但是,一当以此要求中国小说走出去的时候,难道面对的不是整个中国文学与小说吗?不然,又何以评判哪些符合哪些不符合走出去的作品呢。那么,我们来看看葛浩文这种以走出去的眼光,是如何评价中国小说的。当代小说,我们姑且不论。他说的一些缺点,不光葛浩文们不满意,有的我们自己也不满意。我们只举其中葛浩文说的一个例子:中国古典名著,如《红楼梦》,或《石头记》等,要是用西方当代小说评论标准来看,读起来很有趣,但这些作品不见得能算是伟大的小说(novel),因为书里夹杂了太多无关紧要的琐碎细节,使得叙述不够流畅。《红楼梦》或许可以当作是清代贵族生活的记录,但是否算是一个结构严谨的小说(novel)?不该有的都有了,该有的却不一定都有。他自己知道这种看法有争议,但敢于说实话就令我们尊重。如是,我们也不妨对他说说我们的实话。这必然面对一个评价标准的问题。葛浩文也提到,如何建立一个统一的标准。我们这里不谈标准,只看葛浩文对中国小说的这一评价,我们不难发现,葛浩文读中国小说,与我们自己读是不一样的。我们这里所说的小说,不只针对当代小说,而是包括古典小说在内中国读者的一般阅读心理,或者说审美与阅读习惯,以及创作者本人的写作意图与美学追求,包括更大范围文学的一般审美偏好。怎么不一样呢?我们不妨先打个简单的比方:包括葛浩文在内的西方读者读我们的古典诗词,和我们自己读的有什么不一样?除了格律不能再现之外,他们比我们读的究竟少了些什么?答案众所周知,中国的格律诗,一经翻译,就变味了。平仄不能译,汉字本身所隐含的象形意象,更不可能译。何况,诗词中司空见惯的用典更是令人头疼(葛浩文甚至抱怨说中国作家用成语太多而成语几乎都来自典故)。即便是中国读者,如不深入细致地读进入,也不见得全知道用典的出处与来路,何况西方读者。有人甚至说,中国古典诗词是没法翻译也不能翻译的。所以,我们读出的诗意,和他们读到的诗意是不同的。我们不光读出诗意、诗情,还能读出诗性、诗境,言外之意、象外之境以及字词本身的象形意象。简单归纳,可以权且用一个词来表达——“韵味”。就是说:他们少了一种只有我们自己才读出来的东西——韵味。那么,诗歌与小说又有什么关系呢?诗歌与小说,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文学题材。它们之间,看似没什么关系。对此,我们不作讨论。我们只能简单地说,中国的几乎各种艺术形式,无论书法、绘画、诗文、戏剧乃至音乐、舞蹈等等,包括散文、小说等种种文学艺术形式,无不追求一种诗性化了的艺术境界(或曰:诗是中国艺术审美的最高范畴)。这样说可能比较抽象。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戏剧,不管京剧、昆曲、豫剧、评剧、越剧任何一个戏种,角色一上台,挥一挥马鞭,我们就知道,他在马上,而且身后可能是千军万马的将领,无须骑上一匹真马在舞台上跑来跑去,我们就能感受到万马嘶鸣杀声震天的气势。这便是中国艺术所特有的意象。而唱词唱腔肢体语言加上配乐所传达出来的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味韵味,才是我们一遍遍重复欣赏同一出折子戏而从不厌烦的真正原因。此,才是中国人所欣赏的所谓——艺术性。它是一种诗性的表达,一种韵味无穷的艺术魅力。一如我们咀嚼一首古诗,反复沉吟,回味无穷。掩卷而思,拍案叫绝!唐代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甚至把诗歌意境(风格)分为二十四种:雄浑、冲淡、纤秾、沉著、高古、典雅、洗炼、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我们不知道有没有翻译到国外去。但如何把它向西方读者解释清楚,他们又如何与我们一样真正的领会呢?不得而知。回到小说,一然。我们可以列出一个简单的公式:小说=人物+情节+环境而我们读小说,除了这三要素,我们还要读更多的东西:小说=人物+情节+环境+韵味而韵味=意韵+味道。意韵=意义、意象、意蕴、意境。也可以按一般的说法:艺术(包括小说等各种题材文学)=言、象、意。言,语言;象,形象;意,意义、意象、意蕴、意境,从而传达某种意韵与味道——韵味。有时,也用“意境”一词,来表达 “韵味”,未可区分的那么清楚。如果非要区分清楚,可以这样理解:韵味,是意境所传达出的意蕴与味道;意境,是韵味达到的某种境界。韵味、意境、味道,亦可合用。韵味,在通过语言塑造的形象之外,传达作者内心深处的一种独特的意蕴与意味,由此反映出作者的精神境界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