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儒法之争,知行合一的道德理念哪家做得最好?( 二 )



荀子!儒法之争,知行合一的道德理念哪家做得最好?
文章插图

二.法家的反德化论
1.法家的代表及其思想
法家不像儒家那样有稳定的师承,也不像墨家那样有严密的组织,他们各自立说,讲变法,备耕战,积极进取,敢于破除传统,可以称得上是新兴阶级的代表。早期有管仲、商鞅讲“法”,通过官府制定法律制度,并对治下的百姓公布,作为大家共同遵守的客观标准,此后无论亲疏贵贱一律裁决于法。
又有申不害讲“术”,所谓术就是人君驾驭臣属的手段,与法的公开不同,术是秘密的。再有慎到讲“势”,势指的是权力,只有在拥有势的基础上,法与术才有施展的空间。韩非子生于战国末期,那时的百家争鸣已经非常鼎盛,使他得以汲取百家之长。
韩非子虽是荀子的弟子,却意识到儒家思想在当代的局限性,他将“法”、“术”、“势”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汇总后就成了法家学术之大成—《韩非子》。
2.源于儒家,反对德化
在《韩非子》一书中,很多提法都是针对儒家思想展开论述,这与韩非子儒生的出身是分不开的。首先韩非子将荀子的性恶论极端化,认为人心本就是自私利己、趋利避害,非严法峻律不能将其约束。
其次韩非子非常注重“功用主义”,认为按儒家的仁义道德来感化人民,先不说有没效果,单看旷日持久、事半功倍就全无效率可言。
再者,韩非子以历史发展的辩证观点提出,儒家所推崇的道德教化是以古代礼制为基础,而古代资源多人少,故能相互谦让,其礼制能够行得通;社会发展到现在,已是人多资源少的局面,人与人、国与国之间要通过竞争来争夺资源,此时再推行旧礼制已经不合时宜,需要能够富国强兵的法治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法家所主张的是法治、术治、势治,这和儒家所讲的唯心主义的礼治,德治是相互对立的。

荀子!儒法之争,知行合一的道德理念哪家做得最好?
文章插图

3.历史的选择
纵观春秋战国的历史,管仲改革则齐国为诸侯翘楚,李悝变法则魏国强,申不害变法则韩国富,商鞅变法则秦国得以称霸。
几乎每个诸侯国的强势崛起的背后,都有法家代表人物的身影。到后来,秦国全盘接受韩非子、李斯的建议,推行依法治国的国策,令秦国国势日益强盛,最后得以夷平六国,一统天下。
客观上讲,法家依法治国、富国强兵的理念在乱世当中其实是行之有效的。但就在秦国君临四海之后,依旧沿用严峻的法制来治理国家,弄得天下人怨声载道,只是大家在高压政策下通通都是敢怒不敢言。
直到有一天,途径大泽乡的戍卒揭竿起义,全国各地纷纷响应,两年后秦朝覆灭。秦朝自统一始,到其灭亡也只有短短的14年,可见一味以专制暴政治国也不见得就合适。

荀子!儒法之争,知行合一的道德理念哪家做得最好?
文章插图

三.礼法之争,知行合一哪家强
1.在知行合一面前,儒法双方皆有不足
知行合一就是说把良知和实际行动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这个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虽是由明代哲学家王守仁提出,但早在战国时期儒法两家争论礼治和法治时就已经形成。
儒家提倡的“仁义理想”要靠教化和个人修养来实现,法家提出的“秩序”要通过律法制度来约束。两家的理念,究竟哪个更接近知行合一呢?
其实两家都各有所长又各有不足。首先看儒家,是肯定人性的,主观上是具有良知的,通过德化教育和自我修养是可以成为君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