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儒法之争,知行合一的道德理念哪家做得最好?

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教化是对人施以道德影响的活动。其中包含认知与觉悟,陶冶情操,磨练意志,建立信念,培养品质,习惯养成等等一系列内容。由于道德教化的好坏会影响个人的修养以及社会秩序的稳定,因此古今中外但凡成熟的文明都很重视道德教化。

荀子!儒法之争,知行合一的道德理念哪家做得最好?
文章插图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其形成的早期就已经出现了道德教化,并且在不断地演变中发展到今天。《论语·季氏》中就有“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记载。本篇就以诸子百家中儒家和法家德化与反德化之争,探讨两家在中国的道德教化过程中的理念分歧与融合。
一.儒家的德化教育
1.孔子的仁道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乱世。在这个时期,旧有贵族的经济基础开始瓦解,社会地位逐渐被新兴阶层所取代。原本安分守己的诸侯国相互兼并征伐,旧有的礼制遭到践踏,用那时的话说,这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
作为古代贵族文化的传承者,孔子希望通过提高自身修养这个途径,来达到恢复旧有的礼制和社会秩序之目的。
他讲礼乐、重名分、护宗法、推行孝悌仁义,把周朝传统文化加以总结并进行整理修订,使之系统化、理论化,再结合当时的社会状况赋予了新的内涵—“仁道”,用以教化人民,想以此来挽救这场旷日持久的社会危机。
有人说孔子的思想是源于守旧,但他所开创的私人讲学之风气以及儒家学派,最终在学术界形成一家独大的局面,许多学派的创始也是源于儒学。

荀子!儒法之争,知行合一的道德理念哪家做得最好?
文章插图

2.孟子的性善说
孟子是孔门的三传弟子,他的很多理论对儒学中的“仁道”加以充实,其中最著名的要数性善论。他从孩提时代与生俱来的良知良能,人做错事之后会良心发现,以及突发的恻隐之心来支持自己的论点。性善论认为“人性皆善”是天生的,从这点看来,孟子是尊重人性的价值,认可人性的尊严的。
在这个基础上,如果坚持儒家所推崇的礼制和道德教化,就能自然地推演出“人皆可为尧舜”这一结论。另一方面,孟子强调统治者应该施行仁政爱民的政策,使治下的人民能够得以安居乐业,如此道德教化才有普及的环境。
这种教化是自上而下的一种宣教,但在春秋战国那种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却难以推行。孟子可以说是孔子的正统继承人,他对儒家学说在很多方面都有发挥,但嵇文甫先生认为他将儒家思想引领到唯心主义化的极端。

荀子!儒法之争,知行合一的道德理念哪家做得最好?
文章插图

3.荀子的性恶论
荀子向来与孟子并称,他们分别代表了儒家的两大流派。孟子提出性善,而荀子则讲性恶。很多人往往是看到《性恶》开篇中的“人之性恶也,其善者伪也。”,便断章取义认为孟荀二者是对立的。
其实不然,荀子在《礼论》中做了解释:“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
荀子认为,人性生来就是一张白纸,“善”与“恶”都是通过在后天的环境中人为添加上去的。既然是后天添加上去的,那么就会有后世“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说法。
如果说孟子提出的性善论多由主观论据所支持的话,那么荀子所提出的性恶论则更贴近客观事实。荀子之所以强调性恶论,其实是在突显道德教化的重要性,要达到“涂(途)之人可以为禹”的目的。从这个方向看,孟子与荀子的思想实则是异曲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