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字|当我们谈论冰雪之恋时,古代文人这样表达

惜字|当我们谈论冰雪之恋时,古代文人这样表达
本文图片

古人读书识字不易 , 他们认为文字乃圣人创造 , 人人皆当敬惜 。
所谓“敬字惜纸 , 功莫大焉” , 便有了焚烧字纸的惜字亭类建筑 , 它们成为儒家思想在平民生活中最淳厚亲切的表现 。 我乡有惜字亭 。 旧年总有老人从惜字亭内清出燃过的纸灰 , 送到长有梅花、兰花、翠竹之地掩埋 , 乡人敬惜字纸、重礼修文之心可见一斑 。
下笔节制 , 有惜字之心 , 或许更能写出风骨写出安静写出宏大气象 。 清人安祯作《惜字》诗:“羲皇一画本先天 , 仓颉演成字万千 。 会意象形涵妙理 , 岂堪抛掷不加怜 。 ”有爱意、有敬意、有惜心、有文心 。 爱意、敬意、惜心、文心 , 是情怀是境界 , 比起承转合珍贵 。
出过一本书 , 书名叫《惜字亭下》 , 新专栏索性还叫《惜字亭下》 。 上海有亭林镇 , 顾野王晚年隐居地 , 友人蔡国欢约聚多次 , 惜未成行 。 亭下如林下 , 人在亭林 , 当有林下之思吧 。 人间烟火里 , 有几分林下心绪最好 。
——作者的话
立冬之后 , 到底冷了 。 风也多了起来 , 细如针尖 , 钻进人的棉衣里 , 也钻进树梢山头 。 只要不是晴天 , 空气里总隐隐透着一抹雪意 。 小雪、大雪、小寒、大寒 , 雪意越来越浓 , 先是起云 , 再是起风 , 风吹动杨枝、吹动松枝、吹动地上枯黄的野草 。 继而风大 , 呼啸复呼啸 。 雪子开始落下 , 细细碎碎一颗颗晶亮 , 散在屋檐下 , 从松针上滚到山沟里 。 山沟是最先白的 。 那白先是灰白 , 然后浅白 , 终至纯白 。
雪开始下了 , 虚虚地积起来 , 伸手一蘸 , 指尖染有一层棉絮 。 树梢白了 , 瓦片白了 , 继而天地一白 。 弯弯绕绕走过弄堂、走过小路 , 眼前是黑白的世界 , 也是黑白的味道 。 雪静静下着 , 四野一片白一片黑 。 除了雪花飘落时一种轻软的簌簌之音 , 听不到一点声响 。 古老的砖木建筑 , 幽微的光线淡得寻不到前尘往事 。 黑夜睡在白雪里 , 幽静而壮美 。
惜字|当我们谈论冰雪之恋时,古代文人这样表达
本文图片

喜欢在旧式古屋的窗后看雪 , 看腊月的雪 , 一夜不绝 。 晨起的炊烟显得孤寂清冷 , 雪浸透了烟囱近处的屋顶 , 瓦片湿漉漉的 , 越发灰暗 , 一直灰暗到眼底 。 庭院外樟树叶子上的雪积得太厚了 , 忽地倾下来 , 打在鱼鳞瓦围墙上 , 四散开 , 惊得竹丛里的几只鸡四处闪躲 。 竹枝上的雪也厚了 , 在北风里泻过 , 冬天的样子弥漫整个旧式庭院 。
在旧式古屋的窗后看雪 , 从冬雪看到春雪 , 从少年看到中年 , 雪冷雪白 。 蒋捷的《虞美人》似也可以改用来看雪:少年看雪歌楼上 , 红烛昏罗帐 。 壮年看雪客舟中……而今看雪僧庐下 , 鬓已星星也 。
小时候喜欢玩雪 , 现在喜欢看雪 , 看雪比玩雪格调略高 。 但玩雪有一片灿烂一片天真 , 常常令人怀念 。 有一年春节从乡下回城 , 一路看雪 , 不亦乐乎 。 早春之雪比初夏的花更美 。 坐车看雪仿佛走马观花 , 洋洋乎喜气 。 坐在车上 , 大地一白 , 春雪连绵两路 , 心境甚好 , 大有“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欣然 。
雪也可以听 , 在静中 。 在暗夜的静中听雪 , 倘或是身在瓦屋 , 听觉上总是有一种诗意 。 总觉得那些飘动的雪影是夜里浮动的暗香 , 幽幽然消散而下 。 院子里无风 , 躺在床上 , 可以听到屋顶上与窗外的雪花落地 。 开始是绵密的木墩墩的声响 , 不多时 , 雪积得有一枚铜钱厚了 , 声音越来越小 , 四周越来越安静 。 一扭头看见隐没于夜色的树干 , 冰雪在窗灯里氤氲 。 冷飕飕的风刮过 , 家家户户关紧木门 。 灯火下 , 一张桌子 , 一只火炉 。 虽然未能围炉夜饮 , 但一个人 , 一本书 , 一杯茶 , 却得独处的自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