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东西问丨潘知常:全球化浪潮下的东西审美,可否走向“美美与共”?

(东西问)潘知常:全球化浪潮下的东西审美,可否走向“美美与共”?
中新社南京2月17日电 题:全球化浪潮下的东西审美,可否走向“美美与共”?
——专访南京大学美学与文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潘知常
中新社采访人员 杨颜慈
美学$东西问丨潘知常:全球化浪潮下的东西审美,可否走向“美美与共”?
文章插图

何为美学?这是从中国春秋战国、西方古希腊时代开始,中外钻研了数千年的“美丽学科”。美学何谓?美学何为?中新社“东西问”专栏近日约访美学家、南京大学美学与文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潘知常教授,探讨中西美学差异,及东西方之美能否弥合差异、“美美与共”。
现场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采访人员:美学是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您看来,东西方美学研究有何不同?
潘知常:对于美的探索,是全世界共同的追求。在西方,古希腊时柏拉图就说过:“自从爱神降生了,人们就有了美的爱好,从美的爱好诞生了人神所享受的一切幸福。”在中国,更是很早就有“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的说法。
东西方对美学的定位又有不同。在西方,美学一直是辅助性学科,从宗教时代到科学时代,都只是宗教与科学的附属品,且主要着眼于文学艺术的阐释,所以又被称为“艺术哲学”。
在中国却不同,它始终是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而存在。蔡元培先生发现:在中国是“以美育代宗教”。其实,在中国也“以美育代科学”。因此,在中国,美学始终都不是西方那类以关心文学艺术为主的“小美学”,而是以关心“天地大美”、人生之美为主的“大美学”。
中国近百年来数次出现“美学热”。从王国维、宗白华、方东美、朱光潜到当代的生命美学,始终孜孜以求于“美学与人的解放”这一美学的根本目标。因此,也就与西方美学近一二百年的取向殊途同归,并且意外地在“生命美学”这一世纪焦点上出现了彼此可以对话、共商的美学空间。
因此,生命美学当然可以也理应成为东西美学交流的一扇窗。一个以美学价值作为主导价值、引导价值的“美学时代”正在到来。
当代,中西方的生命美学已超越了对文学艺术的关注,目光都集中在“美学与人的解放”这一根本问题。显然,这是东西方之间可以“求同存异”、寻求“美美与共”的一个令人欣慰的理论前提。
美学$东西问丨潘知常:全球化浪潮下的东西审美,可否走向“美美与共”?
文章插图

中国美术家协会藏品《东—西》。中新社发 九州 摄
中新社采访人员:东西方公众怎样弥合差异,实现相互理解与包容?
潘知常:对于公众,我们可以从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说起,这就是审美现象。
首先是对于审美现象的热切关注。审美现象在过去的相当长时间内,其实不是东西方共同关注的焦点。但随着西方从宗教时代到科学时代再到美学时代,也随着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再到“美起来”,“扫盲”就成为东西方共同关注的热点。
当然,过去是扫“文盲”,因为“知识就是力量”,这是科学时代的使命。当今是扫“美盲”。因为“审美是生命的竞争力”“美感是生命的创造力”“审美力是生命的软实力”。
“全世界的爱美者联合起来”也许就成为东西方弥合差异,实现互相理解与包容的关键。东西方的公众如何把握“美美与共”与“各美其美”,都应在此基础上得到回答。
美学$东西问丨潘知常:全球化浪潮下的东西审美,可否走向“美美与共”?
文章插图

2019年4月,“瑰丽·犹在境”沉浸式数字意境展在南京开展。中新社采访人员 泱波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