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品读古人的诗词炼字艺术( 二 )


年轻的唐朝诗人贾岛去长安参加考试 。 他骑着驴,在大街上一边走一边想着自己的诗句 。 突然,他想到了两句好词:“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 ”又一想,觉得“推”字改为“敲”字更好一些,他想得正入神时,只听得对面喊了一声:“干什么的?”还没弄清楚是怎么回事,便被拉下驴,带到京兆尹韩愈面前 。 原来,他碰见了大文学家韩愈和他的随从,等贾岛把事情说了一遍后,不但没有受罚,反倒引起了韩愈对诗句的兴趣 。 韩愈想了一会儿,说:“还是敲字好 。 在夜深人静的画面里,一个‘敲’字,让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几分声响,可谓静中有动;再说,读起来也响亮些,而且这个情景是很美的 。 ”于是“推”字改为“敲”字 。 后来,“推敲”便成为人们反复考虑的意思 。 这就是众所周知的“推敲”故事 。
相传,苏东坡与苏小妹及诗友黄庭坚一起论诗,互相题试 。 小妹说出“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要哥哥从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 。 苏东坡当即道:前者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 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 。 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得意地说:“有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 ’”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 。 ”一旁的黄庭坚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便念了起来:“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 ”苏东坡、黄庭坚吟诵着,玩味着,不禁击掌称妙 。 这样一改究竟妙在何处?我们不妨也来玩味一番 。 “轻风”徐来,“细柳”动态不显,怎能配得上“摇”“舞”这类较露的动词呢?惟有“扶”字才恰到好处,与“轻”“细”相宜,显得和谐,并且又把风儿人格化了,形象地描绘出了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 。 下句中添“映”“隐”也欠贴切 。 试想,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没有白天那么显眼 。 在月光映照下,也就黯然失色了 。 这样,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增强了这一诗句的感染力,真是一字生辉 。
袁枚在《随园诗话》中写道:“一切诗文,总需字立纸上,不可字卧纸上” 。 这里所说的“立”,其实就是要求诗词的炼字语言是生动、形象、具有立体感的,而不是抽象无活力柔弱的 。 而炼字这种方式的运用,使诗词语言形象更加栩栩如生,从而表现出绚丽多姿的形象化美感,使作品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染力 。 古代诗人为了一个字而反复推敲打磨,千锤百炼,这种一丝不苟的写作精神,对我们诗词的创作应该是有启示了吧 。
【编辑:王诗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