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湜先生(1920—2005)是驰骋诗坛的九叶派诗人、声名远播的文艺理论家 , 但很少有人知道他也是一位翻译家 。 这两年 , 我在牵头编辑《唐湜全集》的过程中 , 收集到他的大部分译作 , 也领略了他在翻译上的出众才情 。
1943年秋天 , 唐湜入读温州附近龙泉山中的浙江大学浙东分校外文系 , 攻读英语 。 正值抗日战争时期 , 学校师生克服重重困难 , 让教学得以正常开展 。 在外文系代主任戚叔含的指导下 , 唐湜阅读了卞之琳、冯至、梁宗岱、戴望舒的译诗 , 又阅读了英国作家伍尔芙的《波浪》和艾略特的《荒原》《四个四重奏》等作品 。 学校附近有一条溪流 , 唐湜经常躺在溪边金黄色的小草花间 , 阅读莎士比亚、雪莱、济慈、弥尔顿、拜伦的诗作 。 他对《西窗集》中奥地利现代派诗人里尔克的散文诗《军旗手的爱与死之歌》特别倾心 , 对格律严谨、音韵优美的十四行诗更是爱不释手 。
在龙泉山中的几年里 , 唐湜深受欧美现代诗作与诗论的熏陶 , 也汲取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营养 。 1945年夏天 , 唐湜读完了《阿左林小集》 , 感到十分惊羡 , 在一个夏夜里 , 他就着桐油灯的烟雾 , 写出了评论《阿左林的书》 。
【评论|唐湜的翻译之旅】1945年抗战胜利后 , 11月浙大浙东分校迁回杭州 , 新婚不久的唐湜告别妻子 , 前往杭州学习 。 1946年春 , 唐湜到上海暨南大学借读 , 他怀着对文学的满腔热情 , 创作了许多诗歌、散文和评论 , 结识了李健吾、胡风、臧克家等在当时活跃文坛的作家 , 以及后来被同称为“九叶诗人”的陈敬容、曹辛之、唐祈等诗人 。 不久 , 唐湜回杭州浙大继续学业 。 1947年 , 唐湜翻译了艾略特的组诗《四个四重奏》的第一首《燃烧的诺顿》 。
1948年大学毕业后 , 唐湜到江苏昆山陆家中学任教 , 期间翻译了泰戈尔的剧本《谦屈拉》 , 在《东南日报》的“江风”栏目连载 , 文辞自然舒畅 , 受到读者好评 。 不久 , 唐湜回家乡任教于温州师范学校 。 1951年夏秋之交 , 唐湜收到巴金来信邀请他去上海文协工作 , 于是他再次来到上海 , 与周煦良等一起在上海文协外国文学组翻译苏联短篇小说 , 集体翻译并出版了《苏联卫国战争小说集》 , 他的个人译作《坡道克之歌》(安东诺夫作)由文化工作社于同年出版 。 巴金、李健吾还介绍唐湜参加中华全国文学文艺工作者协会(简称全国文协) 。 刚过而立之年的唐湜满身勃勃的朝气 , 他的翻译也渐渐走向成熟 。
为了翻译 , 唐湜用大量的时间阅读一般作家、翻译家甚少留意的外国古典文学 , 钻研言深义奥的学问 , 也因此对古希腊神话故事驾轻就熟 , 编写了一部《希腊故事集》 。 1954年2月 , 唐湜进入北京的《戏剧报》社工作 , 担任编辑兼采访人员 , 但仍然没有放下翻译的笔 。 工作之余 , 他写了一组关于莎士比亚的研究文章 , 汇编成《莎士比亚在中国》一书;翻译了多部泰戈尔的诗剧 , 也整理成了一本书 。 可是 , 两部书稿在出版社即将交付印刷之时 , 却因他受到“胡风集团”案件的牵连而中止出版 。
此次风暴过后不久 , 唐湜翻译了《弥尔顿抒情诗卷》 , 这些译诗后来有一部分在《诗刊》等发表 。 1958年 , 他购得一本英、德两种文字对照版的《里尔克诗选》 , 正在进行翻译时 , 他被划为“右派” 。 同年6月 , 被遣送到东北兴凯湖农场 。 1961年夏秋之交 , 唐湜回到温州 。 之后 , 他开始翻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 这是一个较大的工程 。 唐湜已经熟读或翻译过弥尔顿、雪莱、济慈以及现代诗人里尔克、瓦雷里、奥登的十四行诗与各种变体 , 他把翻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作为自己一次情感的旅行 。 之后 , 唐湜又致力于翻译莎士比亚的经典剧作 , 首先着手的是喜剧《温莎的风流娘儿们》 。
- 严飞|普利策奖纪实作品《压裂的底层》:少数人的声音
- 婚戒@戴安娜秀的订婚钻戒6万美元就能买到,再看卡米拉的:到底是真爱
- 文化|“中译外”里中外合作的意义:知己和知彼,对话与建构
- |想要有效平衡生活与工作,给你一份“自由”的职业生涯规划建议书
- 金牛座|热血传奇:外甥的一句话让我明白了刺客职业强大的原因
- 热血传奇|热血传奇:复古版本里不同的两个职业怎么搭配最厉害?
- |黄庭坚的一首题画诗,句句悲愁,层层深入,值得细细揣摩
- 姨太太|小戏虫是怎样炼成的
- 竹管|方竹古笔
- 七情六欲|什么是七情六欲?这是最诗意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