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窑|御窑遗址申遗丨御窑遗址在申遗保护中再现“官搭民烧”的生产布局( 三 )


明中期至清代 , 城市建设急速向南推进 , 形成陶阳十三里长街(前街)和并行的十二里长街(后街) 。 同时 , 街区向西面沿河地带延伸 , 又派生了许多下弄、下巷 。 在万历后期 , 景德镇已每日佣工不下数万人 , 成为“天下窑器所聚” , 当时的镇区范围与街区的格局已和近代的相差无几 。
2.清代景德镇窑场的布局
清代 , 景德镇初步形成四山、八坞、九条半街、十八巷 , 一百零八条弄 , 城区面积10平方公里 。 这些弄巷起源大部分都和瓷业有关 , 直接命名的有瓷器街、龙缸弄、窑弄等 , 以明清时期一十八省外乡人到此业瓷、经商的会馆命名的地名也很多 , 前街43条弄堂以会馆命名的就占25条 。 景德镇窑场分布除沿昌江东岸分布外 , 还呈现以御窑厂为中心 , 沿周边分布的特征 , 取“官搭民烧”之便利 , 在御窑厂周边形成庞大的民窑烧造群 , 主要窑场有邑山窑、徐家窑、欠班窑、黄老大窑、刘家窑、龚家窑等等 , 每个窑的周边又围聚几个坯坊 。 如邑山窑凭借紧邻御窑厂的地利优势 , 在长期与御窑厂合作中得到发展壮大 。 民国前 , 毕家弄有四座坯坊、众多红店和两座有名的柴窑 , 既东窑和西窑 , 是集陶瓷成型、彩绘、烧制为一体的陶瓷生产厂区 , 此弄连通原御窑厂的西辕门 , 也是“官搭民烧”的主要场所之一 。
2016年2月 , 故宫博物院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景德镇市御窑博物馆区域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 , 发现了御窑厂围墙墙基 , 在围墙外又发现众多明清时期的民居与作坊遗迹 , 获得大量瓷片、制瓷工具、窑具等物件 。 印证了从明代中期开始 , 景德镇御窑厂周边民窑繁盛 , 整个区域是集生产、生活为一体的状态 , 也印证了明以后实行的“官搭民烧”制度 , 民窑围绕御窑厂而设 , 方便合作的生产布局 。

御窑遗址保护申遗中
再现“官搭民烧”场景
1.御窑遗址考古发掘
御窑厂遗址位于景德古镇最繁华的街区 , 明清时期御瓷不能外流的规制 , 决定了残次的御瓷只能打碎在厂内掩埋 , 因此 , 在御窑厂的地下就埋藏着大量价值不菲的古瓷片 , 也把那段辉煌的陶瓷历史 , 深深地保护在地下 。
2000年10月 ,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 , 由中国考古研究所和景德镇陶瓷馆的专家共同组成的御窑考古工作队 , 对珠山遗址的保护和发掘工作全面展开 。 至2003年 , 经过对御窑遗址的初步清理发掘 , 清理出明官窑11座 , 被评为200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 引起国内外古陶瓷考古界的极大关注 。 2006年 , 御窑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013年12月18日 , 景德镇御窑厂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 并列入国家重点大遗址、全国25处大遗址重点保护展示工程和全国10处大遗址保护展示示范园区 。 2014年7月 , 北麓保护房改造施工中又发现窑炉、作坊遗址 。 2016年4月25日 , 御窑遗址管理用房建设区域考古勘探中发现作坊遗址 。 2018年5月初 , 御窑厂珠山南麓遗址保护房施工中发现御窑厂西侧围墙遗址 , 保护方案总是随着新的考古发现而不断修改 , 御窑遗址不断以新的考古发现 , 丰富着中国陶瓷历史文化的内涵 。
2.御窑周边民窑群的保护修缮
2010年初 , 景德镇市探索大遗址保护与旅游开发相结合的发展新模式 , 除规划御窑遗址5.34万平方米核心区外 , 还将周边的彭家弄、毕家弄等窑砖里弄作为展示陶瓷历史风貌的重要载体 。 围绕御窑核心区 , 新建御窑考古遗址公园配套工程 , 包括新建御窑遗址博物馆、历史街区、古陶瓷业习俗区 , 以点、线相连形成御窑核心区外环 , 以及中渡口码头等昌江东岸景德镇历史上制瓷原料、燃料和产品输出的重要运输码头遗迹 。 2015年12月25日 , 江西省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批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