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采访人员 余雯雯 通讯员 俞静漪
《诗经》里记载的一些植物 , 哪些出现在良渚古城的遗址中?
5000多年前的良渚先人 , 都种植哪些瓜果?
“蒹葭苍苍”中的蒹葭 , 在良渚时期用来做什么?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联合中国湿地博物馆正在推出“诗经里的湿地植物”文化小课 , 多位专家将分享他们对诗经植物的不同解读 , 带大家一起进入诗经的草木世界(详情点这里) 。
特别提醒一句 , 中国湿地博物馆的《草木有心——诗经湿地植物文化展》即将收关 , 有时间记得去打个卡 。
本文图片
今天的小课 , 我们请来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馆员武欣 , 她主要从事浙江省内的植物考古工作 , 曾参与良渚文明丛书编写 , 合著有《物华天宝——良渚古环境与动植物》 。 这次她将从考古的角度谈谈诗经的植物知识 。
本文图片
人与植物的关系其实就是与大自然的关系 , 人赖以生存的衣食住行等都是取自大自然 , 因此植物对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 植物考古的研究对象就是与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相关的植物遗存 , 目的是解释古代人类文化发展史 。
《诗经》三百多篇中 , 其中有一百四十多篇都提到了植物 , 据统计共135种 。
植物的进化其实是比较缓慢的 , 《诗经》中提到的一些植物 , 到今天还能看得到 , 同样在距今5000年的良渚文化时期也存在 , 只不过有些植物的进化程度存在差异罢了 。 今天 , 就和大家聊聊良渚遗址中出土的《诗经》里记载的一些植物 。
良渚时期水稻规模大产量高
池中寺粮仓可以放入20万公斤稻谷
淀粉类的食物总能给人一种满足感 , 在农业生产水平低下的新石器时代早期 , 采集和狩猎是获取食物的主要方式 , 一些富含淀粉的食物比如菱角、橡子就备受人们的青睐 。 到了农业生产水平较高的良渚时期 , 水稻自然而然成为人们的主食 。
关于水稻 , 《诗经》中有此描述:六月食郁及薁 , 七月亨葵及菽 , 八月剥枣 , 十月获稻 , 为此春酒 , 以介眉寿 。 ——《七月》
水稻 , 学名亚洲栽培稻(Oryza sativa) , 禾本科一年生水生草本 , 是世界上近一半人口的主食 。 在长江下游地区的考古发现中 , 目前所知时代最早的是距今1万年前上山文化时期出土的稻米 , 是一种较为原始的栽培稻类型 。
经过几千年驯化 , 良渚文化时期时 , 稻作农业生产已经相当成熟 , 生产规模大 , 产量高 , 稻米成为先民们食物的主要来源 。 茅山遗址和施岙遗址分别发现了以红烧土铺面和“井”字形结构的古稻田田埂 , 稻田灌溉系统比较完善;良渚古城内 , 很多地方发现了稻谷(米)遗存 , 量最大的即池中寺粮仓 , 据推算约有20万公斤的稻谷埋藏在此 。
本文图片
▲莫角山遗址出土的炭化稻米
本文图片
▲考古挖掘的炭化稻谷层
根据种植环境的差异 , 水稻也有早晚之分 。 早稻一般在3、4月播种 , 7月即可收获;晚稻一般在6月播种 , 10到11月收获 。 《七月》中说的“十月获稻”指的是晚稻 。
良渚时期的人们
已经开始种桃树、吃甜瓜
- 遗址!“我们村就是中国最早的大学城”!山东一地稷下学宫遗址确定 百家争鸣在这开启
- 御窑|御窑遗址申遗丨御窑遗址在申遗保护中再现“官搭民烧”的生产布局
- 考古学|河南考古2021:荥阳南城遗址2021年考古工作收获
- 发掘$约旦宣布发掘出新考古遗址 可追溯至公元前七千年
- 出土&临沂沂水跋山遗址入选2021年度山东五大考古新发现
- 遗址公园$于细微处感受春雷声
- 古人类$今年,大河村遗址公园有望局部开放,可体验古人类生活场景
- 双槐树遗址|新华社聚焦双槐树遗址:在“中国”发现中国
- 山东沂水跋山遗址|揭秘山东沂水跋山遗址发掘过程 填补北方旧石器时代考古空白
- 黄米面$喇家遗址发现一碗面条,面条中的两种配料,说明这碗面条味道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