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家#逝者 | 翻译家罗新璋与媒体的“对接暗号”,“持《文汇报》者即是”

翻译家#逝者 | 翻译家罗新璋与媒体的“对接暗号”,“持《文汇报》者即是”
文章插图

2月22日下午,法国文学翻译家、翻译理论家、傅雷研究专家罗新璋先生逝世。在译界,罗新璋被誉为“傅译传人”。著有论文《我国自成体系的翻译理论》《中外翻译观之“似”与“等”》,编辑《翻译论集》,译著《列那狐的故事》《特利斯当与伊瑟》《红与黑》等。通过互联网搜索,平易近人的罗新璋先生与媒体采访人员相约见面时,多次使用一个“对接暗号”——“持《文汇报》者即是”。
翻译家#逝者 | 翻译家罗新璋与媒体的“对接暗号”,“持《文汇报》者即是”
文章插图

在外滩画报2013年5月的报道《法语翻译家罗新璋:最蹩脚的就是字典翻译》中,采访人员韩见写道:
约访法语翻译家罗新璋之前,在网上看到一则轶事,说搞翻译的老先生们都很神奇,七八十岁了,要么还像年轻人一样矫健,要么能熟练使用各种新软件新技术,其中说到今年77岁的罗新璋每日依然骑车买菜,有一次碰到一位 90 多岁的骑车老者,满心欢喜自己还能骑车买菜十余年。
果然,电话里罗新璋说:“我那里不好找,在太阳宫地铁站等吧,我骑车来接。”当日早上又发来短信:“D出口,3点半,持《文汇报》者即是。”感觉像是电影里地下工作者对接头暗号。一出地铁站,就看到了自行车兜里的“文汇报”,罗新璋笑眯眯的,精神很好。走到他住的中国社科院小区大约十来分钟,他推着车,指指周围这一片:“我1953年来北京的时候,天安门前还有牵骆驼的,根本没太阳宫这个地方,我们那幢18层的楼建起来的时候,是这里最高的楼。”60年来北京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出生在上海的罗新璋还保留着读上海报纸的习惯。
翻译家#逝者 | 翻译家罗新璋与媒体的“对接暗号”,“持《文汇报》者即是”
文章插图

【 翻译家#逝者 | 翻译家罗新璋与媒体的“对接暗号”,“持《文汇报》者即是”】在新京报2013年6月的报道《罗新璋 我的节奏越来越慢》中,采访人员江楠写道:
打电话向罗新璋约采访,他在电话那头说:“我们就在太阳宫地铁站D出口见吧,我会拿一份《文汇报》。”采访前三天,他又发来短信:“十号线,太阳宫,D出口,持《文汇报》者即是。准于周四九点见!罗新璋拜上”很有老一辈文人的礼貌与严谨。
周四,我刚在地铁口站定,就见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骑着自行车前来。他看见我,停下,拿起自行车框里的《文汇报》晃了晃。已经77岁的罗新璋看起来精神矍铄,善意温和。他带着我和摄影采访人员穿行于一座座“直通天际”的高楼,最终来到了他居住的中国社科院小区。
翻译家#逝者 | 翻译家罗新璋与媒体的“对接暗号”,“持《文汇报》者即是”
文章插图

在深圳特区报2014年6月的报道《像做翻译一样做人做事做文章——访著名翻译家、“傅译传人”罗新璋》中,采访人员李萍写道:
“我刚从国外回来,家里堆得太乱了,我们四天后见吧,上午十点我到地铁站口等你,我会拿一份《文汇报》。” 78岁高龄的著名翻译家、被译界誉为“傅译传人”的罗新璋,在收阅采访提纲后很快答应了本报采访人员的约访。
那天一出地铁,采访人员就看到夏日阳光下倚着自行车,拿着一份《文汇报》的罗新璋,头发花白、瘦瘦高高的他看起来精神矍铄,善意温和。在与采访人员步行到他所住的中国社科院小区路上,在他自称“陋室”的家中,在随后两个多小时的采访中,深受法国文化影响的他,特别绅士,很是尊重女士,是一位博学而彬彬有礼的谦谦君子。爱喝咖啡、爱听肖邦的他也很善于发现和享受生活中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