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86岁翻译家王家湘:翻译界的乱象不是一下能解决的

86岁翻译家王家湘:
翻译界的乱象不是一下能解决的
2022年2月20日 成都商报电子版
这是一个有故事的老太太 。

她说:“我这一生很坎坷 , 但我不容易被打倒 。 ”
她86岁才彻底退休 , 每天游泳 , 打桥牌 。
“在浮躁的世界里 , 能够静下心来阅读和翻译优秀的文学作品 , 是随身自带的幸福 , 努力去做得更好 , 是我终身的追求 。 ”
电话那头 , 86岁的王家湘说话铿锵有力、语气坚定 。
王家湘 , 中国翻译协会“资深翻译家” ,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 , 师从许国璋、王佐良等名家 。 曾翻译《汤姆叔叔的小屋》《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瓦尔登湖》《说吧 , 记忆》《他们眼望上苍》等30余部英语文学作品 。 她是黑人文学翻译的先行者 , 曾凭借译著《有色人民——回忆录》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文学翻译奖 。 评委会在颁奖词中评价“译者谙熟原作者的文化背景和语言风格 , 很好把握原著的文体 , 忠实而流畅地再现了原著的内涵和气韵 。 ”
最近 , 王家湘出版了《他们眼望上苍:王家湘译文自选集》 , 收录她最富代表性的9个译作选段 , 其中包括“岁月留痕”的《青春》和《有色人民》 , “女人 , 女人”为主题的《时时刻刻》以及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多部代表作 。
笔耕不辍40年 ,
翻译400余万字
1936年 , 王家湘出生在江苏无锡 , 这一年 , 爆发了西安事变 , 这一年 , 鲁迅去世 。
生于乱世 , 还不到一岁的她 , 跟随父母从江南逃难到四川 。
王家湘的父亲是清华土木系毕业的 , 在修建公路的工程局工作 , 工程队走到哪 , 家属就跟到哪 。 她童年的记忆颠沛流离 , 除了四川 , 还辗转贵州、广西 , 每半年就换一个地方 , 一共换过十几所小学 。 为了不受小伙伴耻笑 , 她就不断改变着有细微区别的方言 。
抗战胜利后 , 他们回到了吴侬细语的江南 。 1947年 , 王家湘随父母到南京 , 读初中了 , 开始学习英语 。 1948年 , 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 , 组织上安排她家转移到上海 。 她又经历了南京和上海不同方言的考验 。
1949年 , 王家湘随父母到北京安定下来 。 她一心想考师大女附中 , 结果如愿考上 。 因为初中就学英语 , 所以到了高中又继续学 。
1953年 , 北外首次公开面向社会招生 , 当时还叫北京外国语学院 , 隶属外交部——之前都是保送 , 从她这届开始 , 改由高中推荐 , 再统一参加高考 , 择优录取 。 到了北外 , 她才真正系统地学习英语 , 接触英美文学 , 并在此后几十年里一直从事英语以及英美文学的教学研究工作 。
【父母|86岁翻译家王家湘:翻译界的乱象不是一下能解决的】在北外读书期间 , 恰逢许国璋、王佐良、周珏良几位先生学成归国 , 还有张汉熙、丁往道、薄冰、刘承沛、李秉汉等诸位先生执教北外 , 可谓是大师云集 。
王家湘说 , 先生们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学术研究的敬畏之心 , 是留给她的宝贵财富 。 “我在北京外国语学院读书的4年 , 一帆风顺 , 我给你们看一个东西 , 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院毕业文凭 。 ”打开看 , 有她的照片 , 有校长签名盖章 , 还可以看到 , 所有选修课都是及格 , 但必修课全是5分 。 “当时是5分制 , 这样的毕业证书 , 说明我在北京外国语学院学习很努力 , 也过得很快乐 。 ”
1957年 , 北外毕业后 , 年底 , 王家湘陈琳结婚了 。 1958年 , 她被下放工厂劳动 , “困难面前 , 考验人心 , 我们两人互相信任 。 我和他 , 就是这样一个相知相识简单的故事 。 ”在工厂 , 业余时间 , 王家湘还给技术员上英语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