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径!中国近现代以来山水画的演变—石鲁的中国画创作路径再探

创作一直是艺术理论领域最基本的问题,因为诗有别情非关理、画有别趣非关书,奇思妙想往往出于偶然的灵感,不依思考,没有逻辑,所以艺术创造问题的终极原因大多被归结于天才和天赋,其实这也就意味着艺术创作的问题不可讨论。
但是已经生成的艺术创作又总有一些基本规律是可以探究的,石鲁无疑是讨论关于中国画艺术创作问题的一个最合适的艺术家了,因为天才的石鲁在20世纪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一批惊世骇俗的经典杰作,他的艺术创作不是仅仅停留在表现语言层面上,而且还包括艺术意境的当代转换,更有具体的政治主题立意构思,他把这几个历史转换期极具反差的关键文化元素圆融地结合在一起,全方位地对传统中国画进行了一次再造。
宏观地考察,可以说石鲁的艺术是传统文化潜流与现当代中国文化转型相交汇的奇特产物,传统的文化精神、现代的历史变迁、中西融合的文化潮流通过石鲁这个艺术创作个体完成了一次奇迹般的结合。
现在,我们回过头深细地检视他的艺术与人格,可以在进一步认识石鲁的基础上更加认清中国画艺术的一些本质问题。本文即试图以石鲁的艺术创作为基本案例来重新探讨一下中国画艺术创作的内在路径问题,以期为当前的艺术创作寻找一点启迪。
传统乃根脉
20世纪前期的中国画坛在西学东渐的时代背景下,占据主流地位的艺术变革潮流还主要处在取材和技法层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在中国画“改造”的大背景下,几乎所有的画家都转向了写生这条路径,基本取向多是利用西画的方法来对传统进行改造,具体方法就是尽力消解掉笔墨、用毛笔在宣纸上画明暗和结构。
另一条传统主义道路则上溯到宋以前的艺术中寻找滋养,囿于艺术内部程式和外表皮相,依旧局限在笔墨范畴内徘徊。以赵望云、石鲁为代表的西北画坛同样是写生,也仍然是在坚守传统,但是他们走的却完全是另一条路。他们重新面向现实世界、走进现实生活,使传统与现实相碰撞,通过写生来创造全新的表现语汇。
赵望云先生是现当代中国画革新的先驱,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他就号召艺术家要走出象牙塔,到十字街头、到群众中去,尝试用毛笔表现劳苦大众的生活。赵望云与石鲁主盟西北画坛之后,石鲁提出“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看法与赵望云的主张是一脉相承的,他们重新追溯到艺术的源头活水——生活。
路径!中国近现代以来山水画的演变—石鲁的中国画创作路径再探
文章插图

写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个主流的创作路径,许多画家借鉴写生手法直接描摹目之所及的建设场景,甚至以写生代替创作,以解构传统作为实现创新的不二法门。
【 路径!中国近现代以来山水画的演变—石鲁的中国画创作路径再探】石鲁与赵望云在写生中解决的却是传统表现语汇向现代转换的问题。同样是面向自然、师法造化,石鲁没有丢掉线条表现、骨法用笔这些中国画的根本内核,他把自然物象锤炼概括,提炼转化出一套更加轻松自然的水墨写生表现语汇,而不是仅仅描摹物象、消解笔墨。
石鲁面对的是西北的黄土高原景观,水景较少,相较于传统经典山水题材更加不易于表现。他充分地利用虚实布白的手法对物象进行高度概括、大胆取舍剪裁,以笔墨为骨,大胆开掘水墨的层次,加厚其气韵。他笔下的山水形象结构层次脉络清晰,凸显了雄强壮美的汉唐风骨,创造出苍茫浑厚的山水境象。这里石鲁对于中国画的骨法用笔、墨分五色、章法布白不是消解,而是更加强化了,所以他才能实现用寥寥数笔表现大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