仕女图|陶瓷仕女图历史溯源( 三 )


总体而言 , 唐代长沙窑陶瓷仕女图发展仍是非常不充分、不完善的 。 主要表现在:其一 , 在数量巨大的长沙窑陶瓷传世品中 , 陶瓷仕女图的数量显得非常稀少 , 如“黑石号”沉船上发现了五万多件唐代长沙窑瓷 , 其中并没发现有仕女图;其二 , 在描绘手法上仍显得稚嫩 , 来自民间的普通窑工们在技法与艺术表现方面还不够成熟 。 唐代长沙窑陶瓷仕女图的不充分发展表明 , 这一时期的陶瓷仕女图尚处于起始阶段 。
三、初兴—宋、金、元磁州窑陶瓷仕女图
宋代以后 , 北方的磁州窑延续了唐代长沙窑的陶瓷绘画传统 , 不同的是 , 磁州窑主要是以釉下黑彩作为彩绘颜料 , 也即所谓“白地黑花” 。 由于釉下黑彩与水墨的颜色相类同 , 因此 , 磁州窑的陶瓷绘画更接近中国水墨画 。 磁州窑的白地黑花瓷并非如唐代长沙窑瓷般昙花一现 , 而是从北宋 , 历经金代、元代 , 甚至直到明代依然存在 。 宋、金、元时期的磁州窑白地黑花瓷题材内容丰富多彩、包罗万象 , 其人物图在数量与绘制水平上可以说大大超越了唐代长沙窑 。 不过 , 从陶瓷仕女图来看 , 磁州窑中的仕女图仍然并不多见 , 主要集中于人物故事图中 , 缺少单独意义上的仕女图 。
仕女图|陶瓷仕女图历史溯源
本文图片

?
磁州窑陶瓷仕女图大多出现于瓷枕中 , 并表现为人物故事图中的女性形象 。 大致说来 , 磁州窑陶瓷仕女图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 其一 , 民族风情类 。 磁州窑陶瓷仕女图中这一类作品并不多 , 比较典型的如《昭君出塞》 , 如图1-6即为一件元代磁州窑瓷枕《昭君出塞》 , 表现王昭君出嫁匈奴和亲的故事 。 整个队伍身着少数民族服装 , 充满了民族风情 。 其二 , 贵族女性类 。 磁州窑陶瓷仕女图中有一部分表现的是出身尊贵的封建王公贵族女性形象 , 主要是表现贵族女性外出游玩的豪华阵容 , 如图1-7为一件元代磁州窑瓷枕 , 展现的是杨贵妃出游的奢华场景 。 其三 , “女德”类 。 磁州窑陶瓷仕女图中还有的作品表现封建女性道德规范 , 也即“女德”类作品 , 以体现女性贤良、贞洁、恪守妇道等 , 如图1-8的磁州窑瓷枕即呈现的是曹娥的孝道故事 。 其四 , 爱情类 。 磁州窑陶瓷仕女图中还有的作品表现忠贞的爱情故事 , 最常见的为《西厢记》故事中的场景 , 如图1-9的磁州窑瓷枕即表现的是《西厢记》中“崔莺莺听琴”这段故事 。
仕女图|陶瓷仕女图历史溯源
本文图片

?
磁州窑中的陶瓷仕女图虽然数量并不多 , 主要出现于元代磁州窑瓷枕中 , 但特色鲜明 。 具体地来说 , 其特点主要有两点:其一 , 磁州窑陶瓷仕女图均非独立意义上的陶瓷仕女图 , 而是以人物故事图的形式出现 , 仕女只是人物故事图中的一个角色 , 因而不是以特写的形式加以表现的独立的陶瓷仕女图;其二 , 磁州窑陶瓷仕女图均以工笔白描的手法描绘 , 既没有施彩 , 也很少采用晕染的方式来增强层次感 。 之所以出现这两个特点 , 主要是因为这些版画插图受限于当时的版画技术 , 是以工笔白描的方式加以呈现的 。 当然 , 磁州窑本身在颜料工艺上也并没有实现多彩表现 , 受颜料工艺所限 , 也只能采用白描的方式 。 戏曲是宋、金、元时期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 许多戏曲故事被刻印为书籍流传 , 其中不乏版画插图 。 磁州窑作为普通的民间瓷窑 , 以戏曲人物故事的版画插图作为表现题材 , 能够更好地契合普通民众的审美喜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