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我60余年的成长之路 , 虽说没有上辈人的风雨坎坷 , 但也经历了家境贫寒、上山下乡、艰苦求学 , 经历了多所学校、多个岗位的锻炼 , 经历了人生和事业的潮起潮落 。 一路走来 , 遵循“感性做人 , 理性做事”的原则 , 在“学、思、研、行”中 , 不断走向人生和事业的最大值 。
儿时家无书 , 邻家抄书读
记忆中 , 最久远的事是作为军人的父亲去部队时 , 把我带进部队的小图书馆 , 他让我从小接受书的熏陶 。 小图书馆里尽是军人 , 我只看书的封面 , 什么也不懂 。
转战南北的父亲 , 后来转业到龙岩山区的兵工厂 。 儿时的我 , 家里几乎没有书 。 邻居顾叔叔从上海来 , 他家有许多藏书 。
当时我最爱看的是《电影画报》 , 图文并茂 。 在《电影画报》里 , 我读了许多写得很好的文章 , 至今对我的写作都有影响 。 其次我爱看《科学画报》 , 每篇文章都是那么新奇 。 《科学画报》每期都有一些科学小常识或小窍门 , 我把它们抄在一个小本子上 , 至今还记得一些 。 还有一本《数学千题详解》 , 我经常做上面的题 , 居然有几次命中了考题 , 越是命中 , 我越是悄悄地多做 , 连班上的数学高手都不得不佩服我 。
顾叔叔家的书 , 不仅有图文类的 , 还有“深奥”的 。 鲁迅著作我似懂非懂 , 读了好几遍;《唐诗三百首》一天抄一首回家读 , 现在我给师生讲课时 , 不时会引用唐诗 , 听者询问 , 我风趣地说:“这是童子功 。 ”
在那个缺少书的年代 , 顾叔叔家的书可以说是我的启蒙读物 。 他家的书不仅惠及我 , 也惠及我的两个弟弟 , 他们比我更有成就 。 谈起自家兄弟 , 我常对人说:“我家三兄弟 , 一个土博士 , 一个洋博士 , 我什么也不‘士’ 。 ”
邻里有文化 , 我家受益多 。
中学图书馆 , 借书第一名
我的中学是在龙岩市华侨中学读的 , 那时学校里有一批非常优秀的教师 。 教初中语文的张大英老师 , 上课非常有激情 , 几乎每节课都有小典故 。 教高中语文的陈和欣老师 , 上课风趣幽默 。 讲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时 , 他就高歌一曲:“北国风光 , 千里冰封 , 万里雪飘……”讲到新疆话题时 , 他就拉一曲《新疆之春》 。 当时我们班学生都爱学语文 , 因为“亲其师 , 信其道”啊 。
数学课也很有意思 , 上的内容不多 , 但实验活动很多 。 学一点三角知识 , 就用所学知识去测量纪念碑的高度 。 学一点立体几何 , 就要求大家去做几何教具 。 每年寒暑假 , 数学作业不多 , 但一定有这道题:“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个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 我们几个男生暗中较劲 , 听说谁在读一本什么书 , 我就设法也找来读 , 用书中的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
学校里的图书馆 , 有两间教室那么大 , 里面有不少藏书 。 学生每次可以借两本书 , 半个月内要归还 , 某本书可以续借但只能续借一次 。 由于我家几乎没有书 , 图书馆成了我经常光顾的地方 。 记得图书馆有两本《三国演义》 , 我抢先借得一本 , 图书馆每年进行一次学生借书统计 , 我有一年是全校第一名 。
《三国演义》我不知道读了多少遍 , 书中刻画了性情各异的历史人物:神勇无比的赵云 , 足智多谋的诸葛亮 , 诡诈多疑的曹操 , 粗中有细的张飞 , 情深义重的关羽 , 以及谦逊亲民的刘备 。 从某个角度说 , 《三国演义》奠定了我的文学、历史基础 。
我初当班主任时 , 历史老师说我们班学生不太重视历史学科 , 我择机出了一条灯谜让学生猜 , 学生一脸茫然 , 不知从何处入手 , 我说:“你们不学好历史知识 , 竟然连谜面都读不懂 。 ”猜完此谜 , 学生才知自己“知识浅薄” , 不学好历史是不行的 。
- 世间|成为发光的女性,用头脑作武器,在世间开辟一条路
- 诗歌|老画报漫谈
- 出版#居家期间提倡断舍离不合时宜?“断舍离”创始人山下英子出新书指点迷津
- 艺术|老画报漫谈
- 神州诗书画报!高祥军︱冰雪之约 ——庆祝北京冬奥会中国画三十家学术邀请展
- 戏剧|老画报漫谈
- 龙松|【画报人物志】龙松:坚守初心传承民族技艺
- 罗马@壹点日历|每个人都是一条路,但不是条条都要通往罗马
- 创刊号|老画报漫谈
- 娱乐|老画报漫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