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他在台湾“国家图书馆”关注到刘应登批注《世说新语》 , 遂指出刘注当是刘应登而非刘辰翁(第159-160页);他在台湾政治大学图书馆藏翻查到马森教授1959年的硕士论文《世说新语研究》(马森教授 , 台湾师大国文研究所毕业 , 曾为东华驻校作家 , 为笔者的前辈好友) , 其中提及:“临川王与刘向同出楚元王交之后 , 向为元王五世孙 , 义庆为向兄阳城节侯安民十八世孙 , 义庆书成 , 即以其先世亡书之名以名之 。 ”(第10页)
马森看似忠实传载这一条历史线索 , 然此一血缘纽带的揭示 , 却足以证成刘义庆编撰《世说新语》有弘扬家族文化 , 延续祖先功业之微意 , 从而定调刘义庆主编《世说》有着远绍先祖的编撰动机 。 刘强固然可谓马森之知音 , 若推究此因缘 , 何尝不是其续承刘氏血脉而来的历史召唤!
刘强说:“台湾学者对大陆学者的研究比较了解 , 并能加以充分吸收和利用 , 而大陆学者对台湾学者的研究则相对隔膜 , 较少引用 。 ”(第384页)这当是目前两岸学术生态的现况 , 他藉此访学互通有无 , 特于第七章“当代的世说学”补上第五节《近六十年台湾“世说学”之检讨》 , 并依将其六大分支予以分类说明 , 用心可感 。
然若详加检视 , 我们仍可以察觉到他对于两岸“世说学”的研究 , 尚处在分别并列却未必有真正深层对话的阶段 。
本文图片
《神超形越——首届“世说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试举几例如下:
(1)譬如他相当重视王世懋对于《世说》分类不当的关照 , 可谓指证历历(第198页);但在提及张蓓蓓《容止别解》与《任诞别解》两篇论述时 , 仍流于一般的简介交代;[7]实则张氏这两篇文稿若能与王世懋分类不当的判读两相对接 , 必可在《世说》分类议题上展开深刻的对话 。
(2)再如他肯认刘辰翁在《世说》评点史上的成就 , 对于大陆学界的相关研究亦如数家珍;惟论及台湾接受学研究时 , 虽有罗列杨玉成《刘辰翁:阅读专家》一文的名目 , 然并未真正理解杨氏在刘辰翁之评点学上极具创辟性的研究成绩 , 最终只能与所提王能宪的四大特色失之交臂 , 相当可惜[8] 。
(3)他考核《世说》全书 , 乃如鲁迅所谓“纂缉旧文 , 非由自造” , 故认为编者始终采取作者退隐式的客观视角 , 即全用白描手法如实勾勒人世众生相 , 而不做现身说法之评论 , 最后于页78的注处引《尤悔》第14条作为例外 。
实则针对此议题 , 笔者曾依《世说》两例(《任诞》第11条与《识鉴》第10条)最后断之以“时论”的文本现象进行分析 , 彰显编者介入的体例殊趣;[9]若能两相对照 , 就此议题而言或可有透视性的转进 。
本文图片
《魏晋玄义与声论新探》
另笔者曾就余嘉锡的“世说学”予以深究 , [10]刘强在第七章第五节《近六十年台湾世说学之检讨》有提及名目予以交代(第394页) , 然在《余嘉锡平议》中仍未能予以参照讨论 , 使海峡两岸的研究成果依旧处在各行其是的并行线上 , 没有真正的交锋与对话 , 终是有憾 。 不过也正是留着这层隔膜 , 后进者方能据此展开进一步的弥合!
刘强以数十年的心血与功力 , 打造这座《世说》研究的文献宝库 , 不禁由衷感佩他矢志宏愿的筑梦踏实 , 尤期待这场结满累累果实的成果 , 可以召唤更多有志之士 , 一同为文化重建的学术工程踏上精进不已的永续大道而努力 。
- 钓鱼|聂小雨和邓刚老师是否真的在研究钓鱼?
- 广州|一周观展指南|徐悲鸿临摹伦勃朗《妇人倚窗像》修复研究展
- 文章|哈佛大学75年研究:什么样的人最幸福?答案颠覆你的想象
- 黄鹤楼|诗说新语‖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 武院|《岭南禅武文化研究》征文启事
- 文化|《嶺南禪武文化研究》徵文啟事
- 大学生|国家电网公开招聘4.3万人,研究生报考更占优势,薪资待遇叫人艳羡
- 曾凡友|欠你一个拥抱!新婚妻子照顾无臂丈夫38年,女儿争气考上研究生
- |2022研究生笔试成绩出炉后,一位母亲直言:后悔同意孩子考研
- 大足石刻研究院|中日签署合作协议,共话石刻文物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