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琼|刘琼:花与诗词的关系是一部审美的历史( 四 )


历史上的辛弃疾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 , 他领兵打仗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 一生最大的志愿 , 就是收复失地 。 自从金兵南下 , 过了黄河 , 南宋朝廷只能偏安一隅 , 辛弃疾也落户江西 , 被朝廷冷落 。 实际上 , 他的内心一直渴望着带兵打仗报效国家 , 但没有机会 。 他的诗词 , 也就充满了壮志未酬的惆怅 。
他后来基本上就生活在江西了 , 当然也写过田园风格的“最喜小儿无赖 , 溪头卧剥莲蓬” , 但这两首荠菜的诗 , 绝不是偶然所为 。 到了春天 , 野菜花满地开 , 包括田间和河边都有荠菜花 , 是生活给他启发 , 用的是比兴手法 。 我们讲“诗言志” , 诗是用来抒情表意的 , 像辛弃疾这样的诗词家 , 实际上写作的时候一定是寄予着深沉的情感 。 这两首写荠菜花的词 , 相隔时间并不长 , 但仔细分析 , 就会发现作者的心境已经有所变化 。
写人 , 写词和人的关系 , 写人的命运 , 这些《花间词外》的“外”是我笔墨用力之处 。
再拿《去年岩桂花香里》来说 , 我们大家都喜欢桂花 , 一到满城桂花香的时候 , 大家都愿意去南方 。 在中国古典诗词里面 , 关于桂花的诗词特别多 , 有一点大家可能没注意到 , 就是当时用的“岩桂”跟我们平常说的“桂花”是不是一回事 。 我注意到了这一点 。 所以 , 在这一篇里 , 植物学也是重点之一 。 谈到植物的变化 , 谈到迟桂花 , 都是一种“格物” 。
在这个格物当中 , 我们也要学会辨析 。 比如说 , 为什么我们古人会写那么多关于桂花的诗词?他们写的桂花是不是同一种桂花?为什么喜欢桂花 , 也有一个传承习惯 。 是不是同一种 , 怎么判断?我怎么看?
Q
对 , 桂花的人缘特别好 。
刘琼:写到桂花的种类 , 写到迟桂花 , 就必然要勾连到郁达夫的一篇短篇小说《迟桂花》 。 由此就可以从古代写到现代 , 写到今天 。 《迟桂花》的故事发生在杭州城 。 文章里面涉及的事物之间 , 由一根看不见的线串起来 。
学习古诗词需要练好童子功
Q
对自由的发挥肯定是离不开一个特别深厚的积累 , 从这个书里边能看出来 , 您从小的古典诗词的训练 , 应该是非常严格 , 也非常深厚的 。
刘琼:我们都会有这样的训练 。 刚才说 , 我们中国是诗教大国 , 自古就提倡诗教 。 孔子说“不读诗 , 无以言” , 所以从春秋战国时期 , 孔子和他的弟子编《诗经》的时候 , 诗歌就已经融入人的生活了 。 后来到唐代 , 李白五六岁能够诵诗 , 到七八岁、十几岁就能写诗 , 写得很好 。 像我上学的时候 , 在开蒙时期也就是五六岁的时候 , 大人会有意识地让我去背《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千家诗》等等 。 那个时候是作为一种功课完成 , 我也不知道背诵的是什么意思 , 但是每天早晨一首 , 渐渐地就养成了读古诗词的习惯 。
我记得那个时候 , 我们住的是一个套院 , 有四五户人家 。 我们家对门有一个老先生 , 每天早晨起得很早 。 早晨大概六点左右 , 我拿把椅子坐在院子里大声背诵时 , 对门的老先生每次都特别赞赏地点头 。 他跟我父母夸奖说这个孩子将来会有出息 。 五六岁小孩不懂 , 只是挑选那些好玩、字简单易懂的诗先背诵 , 难的诗放在后面 。 我有点小虚荣心 , 对面的老先生一表扬 , 就更有动力 。 慢慢地 , 就会形成背诵习惯 。 这个从小养成的读诗背诗习惯 , 对我影响很大 。
我一直都提倡晨读 。 十几岁的时候 , 搬家了 , 新家也在一个大院里面 , 宿舍楼和办公楼紧挨着 , 我就爬到办公楼的楼顶上——那是一个特别大的平台——大声朗诵 。 因为是清晨 , 声音会穿得很远 , 所以我们大院的家长都把我作为学习榜样 。 当时自己根本没意识到会打扰别人的生活 , 也不知羞耻(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