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图片
《花间词外》是学者、作家刘琼新近推出的一部散文集 , 收入了《兰生幽谷无人识》《落梅横笛已三更》《春入平原荠菜花》《却道海棠依旧》《紫樱桃熟麦风凉》《正见榴花出短垣》《七月芙蓉生翠水》《忙踏槐花犹入梦》《去年岩桂花香里》《采菊东篱下》《丁香空结雨中愁》《不作天仙作水仙》等十二篇散文作品 。 作者以“花”为媒 , 串联起现实生活和古典诗词 , 探讨了中国文化中影响国人几千年的内在审美方式 。
“
受访:刘琼
采访:李旭光
本文图片
刘琼 , 学者 , 作家 , 艺术学博士 。 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 。 曾获《雨花》文学奖、报人散文奖、文学报“新批评奖”、《当代作家评论》评论奖等 。 著有《花间词外》《聂耳:匆匆却永恒》《通往查济的路上》等专著 。
李旭光 , 文娱评论人、活动策划人 , 多年混迹于文化传媒领域 , 作品散见《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北京晚报》《新京报》等 。
《花间词外》是我脱离固定的模式化写作的一个尝试
Q
是什么样的一个契机让您开始写这个有趣的专栏?《花间词外》的书名是如何构思出来的?
刘琼:2019年末的时候 , 当时《雨花》的主编朱辉约我写个专栏 , 因为《雨花》是月刊 , 我就想也行 , 十二个月每个月写一种花 , 跟时序对起来 , 大概齐让花跟节气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
为什么想到写花呢?
这些年出版界有很多关于植物的图谱类书籍 , 比如诗经草木图一类的书 , 甚至还有出版社出了鲁迅的植物图谱 。 我肯定不是写一本完全植物学意义上的书 , 植物学是科学 , 有很多科学家和植物学家的书写、阐释 , 这些书籍的专业知识足够丰富 。 我写的是一本与众不同的与植物有关的书 。
开在《雨花》杂志上的是一个散文专栏 , 散文是创作性写作 , 因此 , 我在写植物写花的时候 , 主要写花和人的关系 , 写花是怎么进到人创作的诗词里并被人们歌咏、鉴赏、传播 。 我这个专栏 , 每一篇都有一个由花入词的词句来作为题目 , 比如说第一篇兰花 , 题目就是《兰生幽谷无人识》 。 为什么第一篇要选择兰花?兰花在阳春三月开花 , 预示着春天的到来 , 所以我第一篇选兰花 。 我用了与中国传统节气相对应的顺序来编这本书 。
其实 , 写专栏的时候 , 第一篇写的是菊花 , 用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入题 。 编入这本书的时候 , 《采菊东篱下》放在第十篇了 , 让它进入秋天了 。 这是从专栏到成书的一个变化 。
至于书名是怎么构思出来的?
从我们老祖宗开始 , 花就进入诗词了 , 写到花和词 , 必然写到植物和人的关系 。 花和词是两个明确的范畴 , 花、词和人的关系 , 是一个打开的面向 。 我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了集体意识、集体记忆 , 比如日常生活习惯、审美习惯 , 以及在这种大的背景或者坐标系下面发生的人的故事和人的命运 。 通过我的视角 , 用散文的形式 , 把关于与花有关的词的集体记忆和“我”的个体的记忆勾连起来 。 所以 , 这是一棵大树 , 这个树有两个主要枝干 , 一个是花 , 一个是词 , 枝枝叶叶相连 , 它们之间的勾连特别重要、格外有意思 。
枝枝叶叶相连 , 才会形成有面积、有体量、有故事的立体空间 。 书名叫《花间词外》 , 其实也是我第一时间想到的名字 。 一开始还有点顾虑 , 害怕被误解为写“花间词” 。 “花间词派”和《花间集》是专有名词 , 广泛流传 , 《花间词外》从内容上看与它们没有关系 。
- 玉兰花,故宫,北京|北京故宫外玉兰花美如画
- 诗意|横屏长图丨春日踏青,花海寻梦,去追逐永州诗意的春天
- 中山陵|植树节原来与他相关!辛亥革命博物院(筹)的这个展览透露了中山陵的秘密
- 泥土|好品山东|“永不凋谢的牡丹花”——瓷之花 浴火重生,成就世间精彩
- 榜单|时隔16年再入国际榜单,《荷花镇的早市》为什么这么吸引孩子?
- 时间|“数九”是个啥?
- 桃花|“数九”是个啥?
- |在职场,“正确的做事”与“做正确的事”
- 女儿|清明杏花白
- 杏花|30首春日诗词,杏花烟雨,草木生香,共赴一场春日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