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炜|名家侧影|“我为什么迷张炜?”( 五 )


2008年盛夏 , 《你在高原》的最后修改进行到一半 , 张炜又抽身而出写了《芳心似火》 。 这是他写作策略的智慧之举 。 一个成熟的作家 , 他需要十分警惕“滑行写作” 。 手法流利 , 轻车熟路 , 依仗才情 , 依仗一副流道的文笔 , 就可以沿着既定的轨道写下去 , 像在冰道上滑行 , 把手背起来 , 也可以到达终点 。 然而危险正在于此 。 庸常、俗套、疲软、松弛 , 往往由此发生 。 不要指望“滑行写作”会一直保持原有的高度 , 滑来滑去 , 是会下滑的 。 长篇小说的写作 , 尤其如此 , 更何况《你在高原》这样的长河小说 。 张炜是清醒的 , 冷静的 。 《你在高原》的最后修改正在顺利进行 , 也需要收住、勒一勒了 , 有“勒”才会有“紧” 。
《芳心似火》的写作 , 与《你在高原》的修改也并不矛盾 。 对于齐文化的研究 , 张炜多年来一直没有放松 , 念念在心 。 “齐国的恣与累”让他想到了人类世界的太多问题 , 比如欲望、经济、革命 , 等等 。 程派名剧《锁麟囊》 , 让他一再思索和谐、中庸、美这些有关人类福祉的概念 。 他曾经想写一篇小说 , 题目就叫《锁麟囊》 。 在万松浦的盛夏 , 骄阳下万花繁盛时 , 他又想到了《芳心似火》这个题目 , 于是 , 写成了关于齐文化的一本专著 。 他多年来对齐文化的研究思考 , 得到了一次集中梳理和释放 。 为了人类社会的安宁幸福 , 他在古齐地的登州海角望月祷祝 , 唯愿现代人接受古齐国的教训 , 不再让那颗欲望的芳心烧啊烧 , 直烧到一片灰烬 。 那也是他在《你在高原》中激愤、痛呼的主题 。 《你在高原》的主题是庞大的、复杂的 , 可以从多方面入手去诠释 。 可是 , 你只要抓住了对当代社会的警示这个大纲 , 再往哪个方面走 , 都不会出错 。 那沉沦的荒原 , 那曙光与暮色的交割 , 那东巡马车的威仪和颠簸 , 那巡海夜叉的荒诞和虚无 , 不是从古到今、由天上以至地上、由陆地而至海洋 , 一直在警示着当代人应该警惕什么、应该怎么活吗?当代人是应该追问个活法了 。 《锁麟囊》中 , 经历了劫难的大家闺秀薛湘灵总结人生 , 深切唱出“苦海回身 , 早悟兰因” , 有的演出本改为“休恋逝水 , 振作精神” , 那不是作品的本意、人生的真谛 。 不问前因后果 , 一味盲目地“振作精神” , 只会让似火的芳心燃烧得更凶 , 而“早悟兰因” , 才能让驰骤的骏马悬崖勒缰 , 重新打量来路与去路 。
我们到底是怎样走过来的 , 应该怎样继续前行?不重新回顾仔细打量认真地辨析一下不行了 。 《你在高原》中的秦先生是省城的高人 , 好像是隐居林泉了 , 一般人很难见到他 。 后辈仰慕他的学问情操 , 把他看作一座城市的良知 , 小心翼翼地满怀崇敬地拜访他 , 看看他屋子里透出的灯光 , 就会感受到温暖 。 关键时刻 , 需要他站出来表态 , 在大是大非面前说一个“是”或“否” , 他却退缩了 , 而且朝着后辈莫名光火 。 无疑 , 他是张炜笔下的一个知识分子形象 , 然而 , 他不是符号化的知识分子 , 不能用通行的知识分子概念去套他 。 “为天地立心 , 为生民立命 , 为往圣继绝学 , 为万世开太平” , 古代知识分子士的传统 , 在他那里 , 只是书之座右 , 悬起来给人看给自己看看罢了 , 他不能够真正做到 。 倒是那位“老红军” , 为了信仰 , 能够矢志不移 。 “老红军”自然也在反思 , 反思的结果 , 却不是丧失最基本的信念和追求 , 而是更加清醒更加坚定地走向了精神高地 。 墓地的雨 , 钢浇铁铸一般的形象 , 怎么也不能让人忘怀 。 摒弃概念化的书写 , 张炜要写出生活、社会、人性的丰富性、复杂性 。 他绝不“二元对立” , 他从来都不会那么简单 。 他不是“土地主义者” , 也不是“反城市主义者”;他不是“知识分子的代言人” , 也不是“民粹主义者” 。 他是精神高原的跋涉者 , 只为人类的精神高原探索登攀的途径 。 那就不能缺少了甄别与批判 , 也不会少了迷惘与反复 。 《家族》中的倾诉 , 已经先期透露了浩茫的心绪 , 虽九死而犹未悔的坚定;后来的抒写 , 更是一再回响着那种“和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