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炜|名家侧影|“我为什么迷张炜?”

编者按
“名家侧影”栏目由《时代文学》1997年推出 , 先后由何镇邦、白烨、贺绍俊等人主持 , 每期选一位名家 , 并请几位同好、老友从不同角度畅聊其人其文 , 让读者更全面深入地了解作家在作品后面的鲜为人知的故事 。 二十余年来 , 100多位当代中国作家 , 500多位栏目作者 , 在这个可以从容成长一代人的时间里 , 以各自不同的姿态与读者相见 , 并在文学史上留下璀璨星光 。
有鉴于此 , 中国作家网重新推出“名家侧影”系列 , 精选其中文章 , 一起听文坛上的老老少少聊文人 , 话文事 。
张炜|名家侧影|“我为什么迷张炜?”
本文图片

张炜
张炜的文学创作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他在烟台师专上学时的“贝壳”时代 。 他的处女作短篇小说《达达媳妇》在1980年第3期的《山东文学》上发表 , 从当年中短篇小说《芦清河告诉我》《秋天的愤怒》到别具一格的散文《融入野地》 , 从长篇小说《古船》《九月寓言》《柏慧》《家族》到摘取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的十卷450万字的《你在高原》 , 他为读者奉献了一千多万字的各种体裁的作品 。
张炜其人 , 诚如他的文友描述的那样 , 善于思考 , 勤于读书 , 拼命写作 , 有点幽默 。 他正处于进可周游海内外 , 退可静处渤海之滨的万松浦书院的最佳状态 。
本期 , 我们请来张炜的几位文友(有的还可称之为他的铁杆“粉丝”)一起聊聊张炜的为人与创作 。
《你在高原》的放飞
陈占敏
可以断定 , 将来为张炜写传记的作者寻访传主行迹 , 会在万松浦书院驻留盘桓 , 叩问水杉松树 , 凝望青藤野花 , 深情地写下浓重的一笔 。 张炜生命的一部分 , 是留在这郁郁丛林中了;他的几部重要的生命之作 , 也产生于这里 。
粗略数来 , 至少《芳心似火》的全部 , 《刺猬歌》的大部 , 是在万松浦书院完成的;《你在高原》最大规模的决定性修改 , 也是在书院完成;还有大量的短章散论 , 一些集子的修订编辑……万松浦书院的蔚蔚黄花青青蕤草 , 记下了张炜在这里勤勉的岁月 。
2007年万松浦书院春草再萌 , 张炜开始了对《你在高原》的最后一次大规模修改 。 修改规模究竟何等之大 , 还难以预想;不过 , 这一次修改却是决定性的 , 不敢有丝毫懈怠 。 《你在高原》的写作已经过去了十九年 , 高原业已铺开 , 尚须奇峰兀立;长河奔流 , 还要有惊涛巨澜;最后的大规模修改 , 将决定多年的壮美理想能否功德圆满 。 张炜在书院的松林中漫步、思考 , 松林那边 , 海潮涨起 , 哗哗拍岸 。 两千多年以前 , 大方士徐福据说就是从那里起航东渡 , 扬帆远去了 。
《你在高原》十几年前就有过问世的机会 , 那时候《家族》先期发表 , 好评如潮 , 张炜需要有强大的定力 , 才能抵住整体推出的诱惑 。 一位颇负盛名的作家 , 正当创作好年华 , 写作惯性 , 出版惯性 , 发行惯性 , 评论惯性 , 诸多惯性推动着他 , 他如果定力不足 , 就会把持不住 , 失了方寸 。 然而那些惯性的力量不会没有穷尽 , 等到惯性耗尽 , 猛然刹住 , 脚跟不稳 , 狠狠地摔跤 , 就难以避免了 。 难得张炜保持着足够的清醒 , 葆有充分的艺术耐心;他坚持着不拿出去 , 捂住 , 再捂住 。
只有少数朋友知道张炜的这个巨大的写作秘密 。 1986年发表《古船》 , 随后是《九月寓言》《柏慧》《家族》等长篇相继问世;进入新世纪 , 《外省书》《能不忆蜀葵》《丑行或浪漫》《刺猬歌》又呈密集型发表 , 还有大量的中短篇、散文、随笔和文论 。 他没有过明显的“发表中断期” , 一般人很难想到他还会有一部大作品藏在其间 。 一个作家的创作生命力会有多大呢?他还会有什么样的时间用于深藏的一部大书的写作和修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