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图片
本文图片
由牟森导演执导的舞台剧《一句顶一万句》海报及剧照 。 该剧改编自刘震云获茅盾文学奖同名作品 。
我们必须尝试构造从百姓精神生活出发的历史解释与精神表达 。 这就需要我们尝试超越学科的知识 , 创造大学之外的知识 , 也就是“社会的知识” , 以及最重要的“生活的知识” 。 我们要正心诚意 , 勇毅笃行 , 因为要接收来自百姓精神生活的信息 , 就需要锐化我们的感官 , 修订我们的现实感觉和历史经验 。 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中国学术界的理想是“通过知识获得解放” , 现在我们需要的则是“通过解放获得知识” 。
三、
艺术教育和人间思想
最后 , 回到我所从事的艺术教育 。
与现实生活的隔膜 , 造成了当代知识领域的“目中无人” , 也造成了当下学术和艺术的“知行不一 , 身心分离” 。 这不只是知识分子和艺术家的困境 , 也是所有当代人身上的现实 。 当代中国人的心灵困境与精神危机 , 不仅是因为传统的义理之学无法在现代哲学中安顿 , 更是因为知识的学科化、科层化生产缺少了些许的生命经验 。 身心不得安顿 , 在这种困境中滋生出来的是新一代中国青年的独特人格:放任自流 , 却又循规蹈矩;幻想成为世界的漫游者 , 却受困于高度封闭的自我;被过早培训成“人生的精算师” , 却又是“无目的的人” 。 教书育人首先就是要培养这一代学子的现实感觉和自知自识的能力 , 继而开启一个向他者开放、可以达成超越性的自我 。 这需要一种特定的开启 , 这就是蒋百里当年强调的文艺复兴之本质——“世界的发现 , 人的发现” 。
面对当代青年的身心困境 , 面对今天艺术界、教育界诸多令人不忍、不愿、不甘之事 , 艺术教育何以自处?如何让我们的知识重新成为“有情之学”和“有为之学” , 如何才能获得心灵的自主、胸襟的坦荡与智识的通达?在此 , 一种“基于身心而出的学问”至关重要 , 欧阳竟无所谓的“悲愤而后有学 , 无可奈何然后有学”至关重要 。 这是让我们安身立命的东西 。
我以为 , 当代中国人的身心安顿 , 是艺术和教育最根本的责任 。 要为当代人的心灵困境与精神危机寻找出路 , 首先要解决“知行不一 , 身心分离”的问题 , 需要有情有义的知识、身心俱足的思想、知行合一的创造 。
本文图片
左图:“艺”字字形演变流程图 。 右图:《说文解字》中记载“艺”字页书影 。
这样的知识、思想与创造 , 本应是艺术教育的真正内涵 。 因为艺术创造的过程本身就是自我创造的过程 。 艺术和教育在根源处是统一的 , 这不仅由于“艺”的繁体字“藝”本是一种与教育相统一的“种植”和“培育” , 而且在“学以为己”“学以成人”的双重意义上 , 教育问题就是艺术问题 。 我们的艺术教育 , 要做到引导学生在社会现场中真切地感知世界 , 做到“格物致感知” 。 同时 , 还要引导学生探究和体验艺术的发生过程 。 这个过程中不只是表达一己悲欢、一得之见 , 而且需要在共同体的艺术生活中、在不同的创作集体中理解他人、感通社会 , 建立起一种超出小我的关怀和社会感知 , 做到“格物致良知” 。 无论“格物致感知” , 还是“格物致良知” , 都需要养成阔大的心胸和开放的视野 。 《文赋》中有所谓“伫中区以玄览” , 一个创造性的心灵可以做到上下千年 , 纵横万里 , 无远弗届 。
- |“红岩精神”润心田
- |90年100元纸币,你有收藏吗?从退市到现在涨了多少
- 办公室|“职场人”看过来,这10件办公室好物,简直是拯救上班族的神器
- 翡翠|不起眼的翡翠小料,竟开出价值千万级别的冰阳绿,做成成品更是美到“无法想象”
- 天文学|春分: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 松浦|“万松浦文学奖”获得者罗伟章:写作就是潜水,碎片化信息有损精神
- |今年春天不流行穿碎花裙了,“越简约越高级”,这些搭配值得借鉴
- 考研|研究生毕业找工作,女生直言“后悔”考研,和想象的差距太大
- 程序员|研究生快要成“娘子军”?导师无奈感慨,想招个男生怎么这么难?
- 盛世|贾雷德·戴蒙德的“盛世危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