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故宫博物院|宋代哥窑出龙泉?连收藏大家乾隆也误会了( 二 )


他对哥窑自然也有着自己的考据 , 他认为官窑、哥窑均取土自杭州凤凰山 , 区别在于:烧于修内司的是官窑、烧于私家者则是官窑 。
这与明代人文地理学家王士性在其《广志绎》中所述“官、哥之窑 , 宋时烧之凤凰山下”的说法相吻合 。
台北故宫博物院|宋代哥窑出龙泉?连收藏大家乾隆也误会了
本文图片

▲观复博物馆【观复传世哥窑系列】
哥窑 , 确有些神秘感 , 可大多珍品皆神秘 , 这也是必然吧 。
细翻资料 , 可知乾隆对哥窑的收藏不仅限于宋代传世物 , 也泛指后世的各种仿哥窑制品 , 按档案记载 , 除了可从器型断代的入贡哥窑瓷 , 余者多被标注“宋”“宣德”“仿哥”(即从雍正帝开始到乾隆朝本朝的仿哥窑器具) , 根据造办处活计档记录可知 , 这些哥窑藏品是被分级储藏的 。
头等收于多宝格 , 次等收于百什件和万宝箱中 , 存入多宝格中的有哥窑三足炉、哥窑鳅耳炉等;纳入百什件的则包括双兽面罐、八方洗、荷叶洗等——都是宋元哥窑的传统器型 , 而所有带“宋”注脚的 , 据查多属传世哥窑器 , 其特征与杭州凤凰山老虎洞者特征更为吻合 。
台北故宫博物院|宋代哥窑出龙泉?连收藏大家乾隆也误会了
本文图片

▲宋 哥窑青釉三足鼎 故宫博物院藏
传世哥窑 , 即宋元哥窑瓷有如下典型特征:
其色主要分为青灰色、米黄色两大类 , 胎质较深、施釉厚 , 因此在烧制过程中 , 器口釉层在高温熔融状态下垂流变薄 , 映出紫黑色胎骨 , 即“紫口”;
且烧造时采用垫饼垫烧 , 为了避免釉与垫饼粘连 , 需要将底足的釉刮掉 , 于是露出胎骨 , 形成“铁足”;
两者相结合 , 并称“紫口铁足”;
台北故宫博物院|宋代哥窑出龙泉?连收藏大家乾隆也误会了
本文图片

▲南宋 哥窑灰釉葵花式洗 故宫博物院藏
另外 , 传世哥窑釉面开有交织如网的裂纹 , 统称“百圾碎” , 其裂纹大小不同、颜色深浅不一 , 小纹呈浅炒米黄色似金丝、大纹呈灰黑色如铁线 , 故又冰称“金丝铁线”;
其釉面润泽如酥 , 釉中气泡密集 , 显微镜下查看 , 犹如“聚沫攒珠” 。 其原理在于:这些气泡能使摄入釉层的光线发生散射 , 致使釉面呈现柔润如玉的质感 。
如观复博物馆所藏的这一件米黄色釉哥窑纸槌瓶 , 目所能见的“润泽如酥” 。
台北故宫博物院|宋代哥窑出龙泉?连收藏大家乾隆也误会了
本文图片

▲宋 哥窑纸槌瓶 观复博物馆藏
观复博物馆的名窑摹古计划到哥窑这里 , 做了全套【观复传世哥窑系列】 , 包括鬲式炉、葵口盘、蒜头直颈瓶与茶盏四式 。
为了还原宋代名窑——哥窑的典型特征 , 观复博物馆联合哥窑技艺制瓷匠人 , 从胎骨调制到高温成瓷 , 历经无数试验 , 终于玉成▼
台北故宫博物院|宋代哥窑出龙泉?连收藏大家乾隆也误会了
本文图片

台北故宫博物院|宋代哥窑出龙泉?连收藏大家乾隆也误会了
本文图片

依照上文创世歌谣典型特征 , 对此摹古系列的质量可从以下三点做特别考证 , 首先:看金丝铁线▼
台北故宫博物院|宋代哥窑出龙泉?连收藏大家乾隆也误会了
本文图片

其次 , 看釉色润泽度▼
台北故宫博物院|宋代哥窑出龙泉?连收藏大家乾隆也误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