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复与简约并存——战国水晶杯|镇馆之宝

|繁复与简约并存——战国水晶杯|镇馆之宝
本文图片

全国各大博物馆都有着自己的镇馆之宝 , 琳琅满目 , 精品荟萃 。 本栏目将为你展示文物背后的故事 , 揭开尘封的未解之谜 。
水晶杯的杯体通体导光 , 全身略微带有淡淡的琥珀色 , 底部及中部有絮状的包裹体 , 浑然一体 。
整座水晶杯高15.4cm、口径7.8cm、底径5.4cm , 和现代人所用的玻璃杯惊人的相似 。
|繁复与简约并存——战国水晶杯|镇馆之宝
本文图片

这座水晶杯的故事 , 要追溯到1990年的那一天 。
这天 , 在杭州市的半山镇石塘村工农砖瓦厂 , 几个工人在取土时发现了一些陶瓷的编钟 。
他们没有声张 , 只是偷偷地把东西藏起来 , 并在第二天将文物卖给了古董商 。
没想到的是 , 附近的村民发现了这一状况 , 并报了警 。
于是 , 警察找到了贩卖文物的工人 , 又追到古董商处 , 终于将卖出的文物追回了大部分 。
地底下是不是还有更珍贵的文物呢?
这件事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 , 他们决定展开抢救性发掘 。
【|繁复与简约并存——战国水晶杯|镇馆之宝】因为砖瓦厂取土 , 当地的小山坡已经基本上被夷为平地 , 只剩几间炒春茶用的旧房 。 这一趟 , 人们并没有发现什么 。
直到10月底 , 考古队再次进驻此地 , 人们才发现了今天著名的战国1号墓 。
在挖至1米多的深度时 , 考古队发现有些部位出现了黑色灰末——这是具有防潮功能的木炭 , 在古时的富贵人家墓底会铺设 。
不出意外地 , 在挖掘过程中 , 我们本期的主角水晶杯 , 闪亮登场了 。
墓外的土层早已被拖拉机压得严实 , 墓内也没有被盗痕迹 , 因此 , 这个杯子一定不是现代人放入墓中的恶作剧 。
随后 , 水晶杯又被运送到北京鉴定 , 得到了中国考古学界泰斗苏秉琦的肯定:“宝贝啊 , 国宝啊 。 ”
这样“宝贝” , 原来是距今2500年前的战国时期的天然水晶杯 。
水晶杯敞口 , 平唇 , 斜直壁 , 圆底 , 圈足外撇 , 光素无纹 , 造型简洁 。
|繁复与简约并存——战国水晶杯|镇馆之宝
本文图片

1990年杭州半山石塘出土的战国水晶杯是迄今为止中国出土的早期水晶制品中器形最大的一件 , 2002年1月18日被国家文物局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
在那个一味追求极致的战国时期 , 这样质朴的器物 , 实属少见 。
也许 , 在那时 , 工匠们已经具有了朴素的实用主义思想 , 抛弃繁华 , 注重实效 。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 , 既有繁复冗杂的设计理念 , 也有简约无华的实用风格 , 正是战国时期百花齐放的具体体现 。
说它是稀世珍宝 , 是因为它由一整块水晶打磨 , 再经过细致的抛光处理而成 。
可是 , 水晶在地质学上属石英 , 硬度较高(摩氏7度) , 打磨起来不但费事 , 而且极易破碎 。
这么大的形体要打磨成光滑的弧形 , 必然增加了制作的难度 , 我们可以想象 , 工作中的匠人 , 应该是如何小心翼翼 , 才能既完成任务 , 又不致毁坏了这么大一块完整的高品质水晶 。
人们常说 , 没有金刚钻 , 不能揽瓷器活 。 对它的制作工艺 , 考古学家一直很疑惑 , 即使是手工 , 也应该有那么一种工具 , 既能磨好水晶 , 又不至于打破它 。
后来 , 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同期的玉制品 , 线条干净利落 , 边角磨得锋利如刃 , 圆滑如球 。 所以 , 人们猜测是用打磨玉器的方法来加工水晶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