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科学画:笔笔皆生命,叶叶总关情

文 邢亚琪
“在自然界 , 植物是未经修饰的 , 它让你清楚地意识到 , 花开与人其实没多大关系 。 ”
|植物科学画:笔笔皆生命,叶叶总关情
本文图片

李聪颖为《中国荚迷属植物资源》画的台东荚迷插图。 /图·李聪颖
春节刚过 , 李聪颖手上积攒的一幅有关五倍子的插图终于收工 , 作为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和《博物》杂志的插图编辑、专栏作者 , 李聪颖此前虽已画过众多植物 , 但她还是被五倍子的“成名史”所吸引 。
五倍子是我国中医文化中耳熟能详的一味药材 。 据中医典籍记载 , 五倍子多见于盐肤木、青麸杨、红麸杨等植物 , 由寄生在此的五倍子蚜形成 , 具有化痰、止血等功能 , 同时也是我国由来已久的出口产品 。
|植物科学画:笔笔皆生命,叶叶总关情
本文图片

据中医典籍记载 , 五倍子多见于盐肤木、青麸杨、红麸杨等植物 , 由寄生在此的五倍子蚜形成 , 具有化痰、止血等功能 。
作画前 , 李聪颖好奇于五倍子的形成条件 , 等全身心投入其中 , 她才发现网上有关五倍子的形成过程以及成形后状态的画作少之又少 , 搜索出来的零星几幅画作质量又欠佳 。 在此情况下 , 李聪颖一边查阅资料 , 一边寻求同行好友的帮助 。 李聪颖调侃道:“植物绘画就是一边挖坑 , 一边填坑 , 绘画者如果不能实地观察 , 就要网罗并阅读大量的资料 ,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画作能真实展现植物 。 ”
植物绘画 , 观察为先
李聪颖今年40多岁了 , 在植物绘画领域已耕耘7年多 , 回想入行机缘 , 她仍激动不已 。 那是2014年5月末 , 时年36岁的李聪颖到了人生至关重要的一个岔口——人人谈之色变的“中年危机” , 怀抱“是时候该为自己活一下了”的心态 , 李聪颖打开了人生中第一本与植物有关的书籍《博物人生》 , 书的作者是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刘华杰 。
在某种程度上 , 刘华杰是李聪颖入行植物科学画领域的导师 。 刘华杰的书作中多谈及博物学观察 , 并常以文字加摄影的形式向读者展现万物生态 , 李聪颖当时受书中“画画是西方博物学观察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一观念影响 , 开始有意识地进行植物观察与植物绘画 。
|植物科学画:笔笔皆生命,叶叶总关情
本文图片

《博物人生》刘华杰著 。
入门植物观察的路径简单且直白 , 即先买图鉴 , 然后到野外对照观察 , 最后再佐以图片、文字 , 进行归类整理 。 李聪颖入门时观察的植物聚焦于北方野花和南方野花 。 在她看来 , 千花千色易于辨别 , 且女性对色彩、细节具有更强的敏感度 , 这是学习植物观察的先天优势 。
只是 , 当时市场上专门讲解植物观察的书籍少之又少 , 李聪颖在学习初期不免会碰壁 , 这种情况在她同步进行植物绘画时也时有显现 。 李聪颖回忆 , 因为绘画初期找不到可以参考的书目 , 她只得购买一些写实类画作 , 然后在比照中摸索植物绘画的技巧 。 好在 , 得益于细致入微的观察、少年时代绘画的积累 , 李聪颖的画作很快就得到了他人的青睐 。 再加上李聪颖曾跟随我国著名植物画家曾孝廉学习 , 她在植物科学画领域也逐渐为人所知 。
李聪颖称:“对于实践类活动 , 勇于迈出第一步就是成功 , 想要万事俱备是不太可能的 , 这种不可能性不仅适用于刚入门的时候 , 对大部分娴熟的画家而言 , 同样如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