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希祖先生推测《戏鸿堂》本为真迹上石 , 但对于所据底本则未加详述 。今检董氏《容台别集》中录有“《六十五字真迹》”墨迹:“谢太傅六十五字真迹 , 后有米元章行楷百余字 , 米自贵其小楷 , 云:‘不轻为人写 , 惟跋古帖与前贤墨迹用之 , 所谓狮子捉象 , 必全其力 。’今在嘉禾项晦夫家 。”晦夫即项元汴(1525-1590)四子项德明(1573-1630) , 与董氏过从甚密 。董氏刻《戏鸿堂》时借摹 , 当在情理之中 。所谓“行楷百余字” , 即前引米跋 。因此《戏鸿堂》之底本当即项氏所藏墨迹 。项藏本早佚 , 然而基于以上刻帖诸本字例的比较 , 或可大胆推测:此《六十五字真迹》与《松》、残二本时代接近 , 甚至可能就是米芾旧藏原迹 。传至项家 , 已经重新装池 , 故题跋次序混乱 。
《八月五日帖》原迹在米芾之后的收藏过程只能根据零星记载推测 。据前引米巨?跋 , 此帖绍兴初为内府所藏 。南宋御书院有临本(讨论详见下节) , 可证其说 。后又经赵与懃(1238年进士)、季宗元(活动于13世纪末)家递藏 。此后的流传则史料阙如 。项氏所藏墨迹 , 本人并无记述 , 但有同时之张丑(1577-1643)《清河书画舫》详录帖文及米芾长跋 , 与《戏鸿堂》本基本吻合 。稍晚 , 卞永誉(1645-1712)《式古堂书画汇考》(1682序)和吴升《大观录》(1712序)也曾著录此件墨迹 。后者详细描述其材质:“深牙色纸本 。六十五字 。首黄绢题‘谢安书’三字 , 宋太宗宸翰也 , 结字类章草 。纸色坚洁 , 有古痕如浪皱 , 花纹隐起 。”此后该墨迹又不知所终 , 如今只能通过《戏鸿堂》刻帖窥其面貌 。
又据张丑、卞永誉、吴升诸家著录 , 项氏墨迹本在米跋后、《赞》前 , 另有一小段“序”:
家藏晋王谢真迹五轴 , 唐文皇而下 , 名书甚众 。王谢帖 , 唐梁御府物 。玺跋宛然 。每开卷使人目动心惊也 , 因作《谢帖赞》云 。
此段序文不见于《戏鸿堂》本及其他刻帖 , 因此无从知晓其书法面目 。但是正如前文所示 , 无论从文意还是排列次序看 , 米氏四言赞语乃为宋太宗题字而作 , 与谢安帖并无直接关系 , 米芾本人不可能混淆题作“谢帖赞” 。此序或为后人重装时妄添 , 意在连结米芾长跋(E)与赞语(D2) 。可能董氏也知其非真 , 因此并没有刻入《戏鸿堂》 。
《八月五日帖》临本
以上几种丛帖中的刻本之外 , 《八月五日帖》又有米芾及后世临本诸种传世 , 包括刻帖及墨迹 , 可以旁证原帖流传及余风所及 。兹就所见 , 略述如下 。
上海图书馆另有张廷济(1768-1848)旧藏题为《宝晋斋帖》的两卷残本 , 全为米芾临古人书 , 但编次与本文第一节所引十卷本略有出入 。其中多出米临《八月五日帖》一种〔图六〕 , 文字与原帖完全相同 , 笔画结构则多有出入 , 应是对临之作 。帖后有米友仁(1074-1151)跋七行:
谢安书淳古有真意 , 不学而成家 , 自然妙处 , 非余人所可到 。此一帖先臣芾手临 。晚年方得之 , 无日不熟观 , 亦无日不临学 。好事得临本为最 , 多尝获见之 , 然此帖是绝佳者 。绍兴丙辰(1137)十二月初五日 , 臣友仁审定 。
- |张华昌:碑帖融汇 心手双畅
- 张迁碑|汉隶《张迁碑》临帖,我们该怎样看待碑刻上的方笔特征∣九夷荒远
- |学草书,都说这个帖是最佳入口。
- |赵孟頫《道场诗帖》!婉转流畅,潇洒遒劲!
- 李白|李白草书《爱酒帖》,真不愧是酒仙写的!
- 张效彬|“镜菡榭”藏碑帖有哪些?张效彬是否受到影响?
- |柳公权字帖大全(值得收藏)
- 公主|我耳已较君不割
- 韩琦|鉴赏 | 宋代韩琦书风与楷书信札《信宿帖》
- 信宿帖|鉴赏 | 宋代韩琦书风与楷书信札《信宿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