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图八〕董其昌临米芾《太师行》(局部)
文章图片
〔图九〕米芾《太师行》(局部)
今董跋已佚 , 故宫博物院藏谢安帖临本册页后 , 尚存有璿政(生卒年不详)、王鏊(1450-1524)、焦竑(1540-1620)、张英(1637-1708)诸跋 。其中璿政与焦竑跋文都径指此帖即《宣和书谱》所列之谢安《中郎帖》 。此说并无直接根据 , 却导致此后帖名的混淆 。此临本在吴廷之后的递藏经过已无从细考 。安岐(1683-1744)《墨缘汇观》(1743年序)录有“八月五日帖”一件 , “淡黄纸本不古” , 似为同件 。则或经安岐之手入藏清内府 , 以“中郎帖”之名与传王羲之《雨后帖》合装成册 。
【八月五日帖|故宫院刊|谢安《八月五日帖》源流考】历代著录中有《八月五日帖》伪本墨迹两种 , 附记于此 。顾复《平生壮观》(1692年序)录《谢太傅八月五日帖》一种 , 虽有“四角古图书” , 但“纸墨未古” , 无米芾跋文与赞语 , 顾氏疑为宋高宗所临 。然而据其描述 , 该帖并非今故宫本 , 可能是基于《宝晋斋》本伪造的墨迹本 。又 , 顾氏专门指出《戏鸿堂法书》所本“或别有真迹在焉” , 可见他当时未见项氏所藏墨迹 。此外 , 清末杨寿恩记有蛰室藏《晋谢太傅八月五日帖真迹册》“二幅、幅四行 , 草书六十五字” 。与原帖相比 , 字数虽合 , 形制不同 , 当属附会前人著录的臆造之物 。
余论:法帖制作的社会生态
谢安《八月五日帖》墨迹原本、法帖刻本 , 以及衍生出来的翻刻本、临本、伪本的历史 , 揭示了一件书法名品流传过程中产生的复杂的生态系统 。自宋初《淳化阁帖》(刻于992年)以来 , 直到近代照相复制技术应用之前 , 法帖刻本是获得学书范本最重要的渠道 , 也是生成与传播书法图像知识的主要媒介 。近年以来 , 受艺术史方法论影响 , 以及书籍史、版画史研究的启发 , 有些书法学者已超越传统鉴定学的范畴 , 开始关注法帖作为图像媒介的生产与流通过程及其社会背景 。此处以翻刻《八月五日帖》的历代丛帖为例 , 就此议题略作阐发 。
据目前所知的文物和史料 , 北宋时期 , 除《淳化阁帖》及其各种翻刻版本之外 , 并无编刻丛帖的风气 。南渡之后 , 半官方(以地方官身份编刻)和私家编辑的丛帖才开始流行 。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翻刻家藏墨迹或旧拓单帖 , 集而成册 , 如著名的《西楼帖》(1168年刻)、《群玉堂帖》(1206年刻)、《郁孤台法帖》(1228年刻)、《英光堂帖》(1233年刻)等 , 或为同好间分享 , 或为私塾子弟日课 , 当然帖主矜夸收藏的用心亦不言自喻 。刊刻之时并无明显的商业目的 。上文所引《松桂堂帖》即属此类 。帖主米巨?以弘扬家族荣耀为旨归 , 各帖之后都有跋文详细说明底本来历及刻帖缘起 。原迹的题跋信息也尽量保留 , 以彰显承前启后的意义 。
《宝晋斋帖》则代表了当时新兴的商业法帖 。编者曹之格在跋文一开始即罗列《阁帖》的“官本”和“私塾”刻本之难得 , 可见本帖面向的是市场需求 。曹氏跋文对于各帖底本来源也闪烁其辞 , 只说是“吾家诸父”“曹氏家藏帖” , 其实并非自己的收藏 。其版式形制整饬 , 每卷后更是有鼎形印记及四方印“畊野曹之格新民印章”〔图十〕 , 俨然模仿当时坊刻图书牌记的样式与功能 。考虑到刻帖地庐山一带在南宋时期刻书业的兴盛 , 不难想象 , 《宝晋斋帖》的制作、发行与销售 , 很可能也是通过坊刻图书的渠道进行的 。
- |张华昌:碑帖融汇 心手双畅
- 张迁碑|汉隶《张迁碑》临帖,我们该怎样看待碑刻上的方笔特征∣九夷荒远
- |学草书,都说这个帖是最佳入口。
- |赵孟頫《道场诗帖》!婉转流畅,潇洒遒劲!
- 李白|李白草书《爱酒帖》,真不愧是酒仙写的!
- 张效彬|“镜菡榭”藏碑帖有哪些?张效彬是否受到影响?
- |柳公权字帖大全(值得收藏)
- 公主|我耳已较君不割
- 韩琦|鉴赏 | 宋代韩琦书风与楷书信札《信宿帖》
- 信宿帖|鉴赏 | 宋代韩琦书风与楷书信札《信宿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