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二月十日 , 米芾(1051-1107)得到谢安《八月五日帖》 , 欣喜之余 , 作长跋一篇 , 详述流传经过 , 又作七言长诗《太师行寄王太史彦舟》纪其事 。是年 , 米芾将谢帖与先前收集的其他晋人书画并列为家藏重宝 , 改室号为“宝晋斋” , 以志其喜 。《八月五日帖》共7行65字 , 兼行带草 , 内容是谢安写给家族子弟的丧报 。据米跋 , 此帖流传有绪 , 有梁唐内府诸印 , 唐时曾在宰相王涯(764-835)家 , 宋初原为王贻永(986-1056)所藏 , 曾被借入内府 , 经宋太宗(976-997在位)题字 。米氏最早见此帖于太师李玮(1035-1086)家 , 其时为晋人墨迹合装大卷之一部分 。李玮殁后 , 原卷被拆分、散落各家 。其中谢安帖由蔡京所得 , 后转赠米芾 。
米芾题跋中径称此帖为“谢安书”或“谢安帖” 。后世著录则称之为“八月五日帖”“吿渊朗帖”“六十五字真迹”及“中郎帖”等 。名实之间 , 时有混淆 。谢帖及米跋原迹早佚 , 唯有墨刻收录于丛帖中 。此外又有米芾及后人的临本以刻帖或墨迹的形式传世 。诸本的底本来源及相互关系错综复杂 。本文以现存图像资料与史籍著录为据 , 试加辨析 , 探讨谢帖及米跋原貌 , 以及衍生诸本的流变过程 。余论部分 , 以此个案为例 , 引申讨论丛帖出版的社会与经济因素 。
《宝晋斋法帖》及《松桂堂帖》本
目前通行之《八月五日帖》图像 , 多来源于上海图书馆所藏宋拓《宝晋斋法帖》 。其卷一有《八月五日帖》残本、全本两种〔图一 , 图二〕 。原帖由无为通判曹之格(活动于13世纪中叶)刻成于咸淳四年(1268) 。曹氏自跋称米芾在安徽无为任职期间 , 曾将谢帖和所藏王羲之《王略帖》、王献之《十二月割帖》三种墨迹刻石 , 后原石遭火损毁 , 葛之(1118年进士)知无为军时 , 据“火前善本”重刻 。据此 , 似乎《宝晋斋法帖》翻刻的两种版本 , 即为受损后的米芾原刻与葛氏重刻本 。然而其实际的底本来源可能更为复杂 。曹氏刻帖与米芾宝晋斋的关系 , 也并非帖名所示那么直接 。
文章图片
〔图一〕谢安《八月五日帖》残本(局部)
文章图片
〔图二〕谢安《八月五日帖》全本
暂不考虑摹刻过程带来的失真 , 比较《宝晋斋法帖》中两个版本 , 可见出明显差异 。全本虽然保留原帖文字完整 , 但是字口磨损更为明显 , 因此显得笔画细短僵硬 。如[附表一]字例所示 , “五”字第二笔撇画末段不见 , “攸”字左侧竖点短肥、末笔捺画则成直条状 。相比之下 , 残本字口清晰 , 笔画的轻重缓急皆能体现 。可见二者并非来自同一个底本 。所据底本何者时代更早或者更接近原迹 , 仍需外证推定 。
故宫博物院藏旧题《宋拓宝晋斋帖》(后经启功先生重新鉴定为《松桂堂帖》者) , 卷首即为米藏晋人三帖〔图三〕 。三帖之后有一段跋文:“右襄阳米芾家藏法书 , 经梁唐御府、历代赏鉴之家 , 传之有绪 。乙酉岁守灊江 , 刻于斋中” , 不见于其他文献记载 。帖主米巨?(活动于13世纪上半叶)自称米芾曾孙 , 在米芾跋后 , 又刻有自跋一段:“右晋王、谢诸贤法书 , 先南宫所宝玩 , 因以名斋 。今三帖乃斋中所藏 。绍兴初 , 真迹多归九禁 , 世罕其传 , 仅存此墨本 。”据此 , 则《松桂堂帖》本或直接翻刻自米芾原刻 。
- |张华昌:碑帖融汇 心手双畅
- 张迁碑|汉隶《张迁碑》临帖,我们该怎样看待碑刻上的方笔特征∣九夷荒远
- |学草书,都说这个帖是最佳入口。
- |赵孟頫《道场诗帖》!婉转流畅,潇洒遒劲!
- 李白|李白草书《爱酒帖》,真不愧是酒仙写的!
- 张效彬|“镜菡榭”藏碑帖有哪些?张效彬是否受到影响?
- |柳公权字帖大全(值得收藏)
- 公主|我耳已较君不割
- 韩琦|鉴赏 | 宋代韩琦书风与楷书信札《信宿帖》
- 信宿帖|鉴赏 | 宋代韩琦书风与楷书信札《信宿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