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森|虚无时代:灯塔上的一点火花( 四 )



1948年 , 托马斯?艾略特出版了《对文化定义的注释》 , 担忧“除非有宗教 , 否则不会出现任何文化” 。 但是 , 沃森指出 , 此后西方社会——艾略特所谓的拥有“最高文化的社会”——就进入了有史以来最世俗的时代 , 电影和电台 , 留声机和电视 , 带来了流行文化的繁荣 。 《虚无时代》探讨了诗人、画家、心理学家、生物学家以及道德哲学家等人如何面对、如何构建使艾略特感到如此惧怕的后宗教世俗世界 。 沃森强调 , “本书没有别的内容 , 只是介绍了许多人物及他们共同取得的成就” 。
沃森也同时清醒地指出 , 尼采所谓的“上帝之死” , 可能只是西方基督教语境下的问题 , 对于世界上的很多人来说 , 则并非问题 。 比如 , 根据世界价值观调查的2000年的调查数据 , 对于中国97%的中国人来说 , 宗教或上帝不是生活中重要的问题 , 更不存在“上帝之死”的“尼采问题” 。
沃森总结道:我们如何在没有上帝的情况下生活?无神论其实早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 。 关键在于道德生活 。 按照进化生物学的观点 , 道德是沿着良好的达尔文原则进化的——我们并不需要上帝来解释这一点 。
沃森在书中曾引用意大利诗人欧热尼奥·蒙塔莱(Eugenio Montale)的一句诗歌:
我不过是
灯塔上的一点火花
《虚无时代》一书 , 可以说恰似“灯塔上的一点火花” , 照亮了那些伟大的先行者在世俗化的尘世中思考、探寻人类生命的意义的幽暗路径 。
(作者系社会文化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