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博士论文选题原本是打算用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一些期刊 , 来考察当时知识界对现代社会的想象和理解 , 看他们憧憬的现代社会是怎样的 。 这是根据导师的建议、受查尔斯·泰勒《现代性中的社会想象》(李尚远译 , 商周出版社 , 2008年)一书启发而选的题目 。 我到2012年4月初提交的开题报告还是这个题目 , 原始文献都已经搜集得差不多了 , 但读资料提不起兴致 , 一直拖延 。 相反 , 宇宙观的变化这个题目明显更能让我兴奋起来 。 这种兴奋感 , 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我自己的经历 。 小时候在乡村见识过传统丧葬礼仪、关亡术、相面术、算命术、风水术等被归为“迷信”的东西 , 神神秘秘、偷偷摸摸的样子让小孩子既恐惧又好奇 。 后来读书多点儿才知道 , 这些“迷信”在古代中国不只是底层“愚民”的专有物 , 即便是顶级精英也是这样看待世界的 。 我当然就想知道 , 这些原本可以登大雅之堂的思维和行动方式是怎么变得这么尴尬的 。 学界一般认为是和近代科学发展有关 , 所以我买过很多研究科学与“宗教”(以及“巫术”“迷信”)的关系的书 。
最后 , 获得导师鼓励 , 放弃原选题 , 把清末民初的宇宙观变化作为博士论文选题 , 到4月20日左右提交了新的研究计划 , 题目是“天变 , 道亦变:清末民初宇宙想象的转变” 。 这个临时拼凑的研究计划很粗糙 , 题目太大 , 边界不明晰 , 拟使用的原始文献和理论资源都仍然模糊不清 , 可行性并不高 , 冒了很大风险 。 唯一的好处是 , 我真感兴趣 。 事实证明 , 选一个能够让自己兴奋起来的研究题目是至关重要的 , 对自己真感兴趣的事情 , 为它熬多少夜 , 白多少发 , 跑多少路 , 求多少人 , 都是开心的 。 新发现一个证据可以证明自己的猜想 , 多推进一小步 , 都会兴奋得难以入眠;发现一条证据与预判相抵触 , 需要做出解释或者调整预判 , 都足以让人苦心焦虑 , 辗转反侧 。 整个写作过程 , 我都是在失眠、咖啡、失眠的循环中度过的 , 还非常热衷于和别人讲我发现的有趣的资料、故事或学理 。 一言以蔽之 , 过度兴奋 。 博士论文写完 , 头发白了很多 。 但 , 从不后悔 。 我在高校任教后 , 多次语重心长地向学生说: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是去做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 , 因为真正感兴趣的事情会给你快乐 , 你才会不计成本地付出 , 遇到困难才更容易挺过去 , 更容易取得成绩 。
新京报:《祛魅》研究的主题很宏大 , 你提到 , 本书收到过不少师友的批评和建议 。 如果让你回看这项研究 , 觉得有哪些论题可以进一步完善?
张洪彬:这个选题 , 对于博士论文来说 , 确实有点大 , 所以当年开题的时候 , 有老师笑言我可以做十年 , 还好在写作过程中不断缩小范围 , 聚焦于某些具体的观念和文献 , 终于如期完成 。 但一本书的篇幅要处理这么宏大的议题 , 论证定然不会非常致密 。 而且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 , 需要的知识背景古今中西都有 , 对于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来说也很有难度 , 所以在涉及中国古代史和西方史方面的知识 , 我只能依靠既有研究做一些不算深入的了解 。 虽然后来还有很长时间的修改 , 但遇到了知识和能力的瓶颈 , 未能获得实质性的提升 。 比如 , 第二三四章各节的第一部分 , 主要利用已有研究做背景介绍 , 虽然做了很长时间的修改 , 但仍嫌笼统 , 时间线还是不够清晰;对借用的外来概念、命题在西方的思想史脉络 , 缺乏系统的掌握 , 比如泛神论和自然神学在西方的兴起和衰落 , 自然神学与达尔文主义的嬗替关系 , 我了解得不够系统、不够深入 , 所以讲达尔文主义与自然神学的关系那一部分 , 我只写了一页 。 还有 , 在写第二三四章的时候 , 我有意识地拓展考察范围 , 不局限在极少数精英 , 并竭力落实到行动、仪式、实践和制度层面 , 但到第五六章中 , 因为史料发掘遇到障碍 , 这样的方法论未能坚持下去 , 这也会削弱论证的强度和案例的代表性 。 将来若有发现 , 应加以补充和完善 。 (访谈过程中获得刘华杰、张卜天、唐小兵、王宏超、邓军、于海兵诸位师友的帮助 , 谨致谢忱)
- 天演论|专访|张洪彬:晚清时期的“祛魅”,传统中国社会的“梦醒时分”
- |陕西西安少陵原发现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十六国时期高等级墓葬
- 传统|专访|张洪彬:晚清时期的“祛魅”,传统中国社会的“梦醒时分”
- 圆明园|法国人拍晚清照:未损毁的圆明园,妆容辣眼的格格
- 铜版画|铜版画中的晚清,欧洲人眼中的“想象与真实”
- 欧洲|铜版画中的晚清,欧洲人眼中的“想象与真实”
- 小叶紫檀|晚清 小叶紫檀双耳香炉
- |山西发现一处夏时期文化遗存
- 青铜器|中国青铜极品“子乍弄鸟尊”,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墓为何流失海外
-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稷山东渠遗址新发现夏时期东下冯文化遗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