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演论》迅速风靡中国知识界 , 我想主要还是因为“物竞天择 , 适者生存”这个口号对甲午战败后的晚清知识界的刺激 , 这是很多学界前辈都已经一再申述的 。 作为补充 , 我在书中试图证明 , 《天演论》与中国传统有机宇宙观很相似 , 所以被作为一种有“科学”加持的加强版的有机宇宙观来接受 。 这种相似性 , 学界关于易学的研究已经注意到 , 我只是把它放置到一个更大的框架中来理解 , 并落实到严复的文本上 。 此外 , 我还提出了一个猜想 , 即《天演论》有助于晚清知识分子缓解自然神学和机械宇宙观给他们造成的压力 , 只是由于史料较为欠缺 , 这个猜想还需要有更强有力的证据来支撑 。
本文图片
严复1898年出版的《天演论》 。
翻译这个行为本身 , 就是用既有的、可以理解的概念和词语去“接引”外来的概念和表述 , 即便是另造新词去接引外来概念 , 也是如此 。 佛教入华初期的“格义”现象 , 就是如此 。 只有当外来知识了解得比较充分了之后 , 人们才会更清晰地意识到译名与原文之间的区别何在 。 所以晚清读书人用中学观念去理解西学 , 那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 某些外来观念因为和我们既有的思想观念更为接近 , 所以更易被我们理解和接受 , 这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 所以 , 无论是称之为“比附”还是“接引”还是“格义” , 都未必是有意的歪曲 , 大多数时候只是误解 。 在很大程度上 , 这只是人的认知结构的陷阱 。
新京报:你提到 , 严复的翻译 , 其本意并不完全是希望宣传“物竞天择 , 适者生存” , 而是有自己的道德追求 , 即虽然这八个字是宇宙的秩序 , 但却并不否认其中可以生出道德 。 可见《天演论》的传播在当时背景下经历了误读 , 这种误读有哪几方面原因?
张洪彬:严复《天演论》中的宇宙观是价值中立的 , 是无善无恶的 。 在严复看来 , “物竞天择 , 适者生存”是一个客观存在的自然法则 , 也是近代国际关系的一个现状 。 因此 , 中国人要变得富强起来 , 才能避免亡国灭种被淘汰的命运 。 这是一种现实主义的逻辑 。
但这不是说严复在价值取向上赞同弱肉强食 , 因为他不可能接受一个理想的社会是只论拳头大小的 。 正因如此 , 人类社会的相处之道 , 必须得有一些理想主义的思想观念以及组织原则来调节 。 这些理想主义的思想观念就是道德规范、法律法规 。 问题在于 , 这些有善有恶的道德原则是哪里来的呢?严复的出发点不再是天有善性、人性有良知 , 而是人们需要保障个体利益(“安利”) , 需要和平相处 , 而不是永远的相互杀伐 。 为了达成这个目的 , 人们需要建立一些规则 , 保障人的和平相处 , 防止无止尽的相互杀伐 。 这些原则 , 可能包含尊重他人的自由 , 尊重他人的财产 , 不可无故伤害他人等;在国际关系中 , 可能就包含尊重领土主权完整等国际法原则 。 道德观念背后是理想主义的 , 和现实主义逻辑是不重叠的 。 严复希望激发国人参与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外竞”)的斗志 , 但在国内 , 他主张的却是国民的团结(“合群”) , 因为团结的国民才能产生国群的强大合力 。 但对于他的读者来说 , 这条界线并不那么难以跨越 。 不要忘记 , 即便是严复自己也还翻译了亚当·斯密的《国富论》 , 这本书对市场竞争是揄扬有加的 , 虽然仅限有序的、有规则的竞争 。
现实主义不可爱 , 理想主义不可行 , 现实和理想的落差 , 是触目惊心的 , 我想这才是“误读”的根本原因吧 。 国际法背后的理想主义信念 , 没有暴力的加持 , 常常形同具文 。 所以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结束时 , 很多知识分子对国际联盟、联合国的建立抱以极高的期待 , 他们希望建立一个可以结束“国际无政府状态”的“世界政府” , 国际法原则能够获得暴力加持 , 获得更大的约束力 。 可惜 , 这样的理想到今天 , 仍然没有实现的可能 。 我们今天所处的世界 , 与严复的时代没有本质的区别 , 所以还有很多人把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奉为圭臬 , 把“物竞天择 , 适者生存”挂在嘴上 , 崇拜强人 。 这更多是糟糕的现实教导出来的 , 不只是因为“误读”了严复 , 毕竟 , 很多人根本就没读过《天演论》 。
- 天演论|专访|张洪彬:晚清时期的“祛魅”,传统中国社会的“梦醒时分”
- |陕西西安少陵原发现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十六国时期高等级墓葬
- 传统|专访|张洪彬:晚清时期的“祛魅”,传统中国社会的“梦醒时分”
- 圆明园|法国人拍晚清照:未损毁的圆明园,妆容辣眼的格格
- 铜版画|铜版画中的晚清,欧洲人眼中的“想象与真实”
- 欧洲|铜版画中的晚清,欧洲人眼中的“想象与真实”
- 小叶紫檀|晚清 小叶紫檀双耳香炉
- |山西发现一处夏时期文化遗存
- 青铜器|中国青铜极品“子乍弄鸟尊”,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墓为何流失海外
-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稷山东渠遗址新发现夏时期东下冯文化遗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