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未来三年,万千古籍将重返“青春期”

首发:“新华每日电讯微信公号”(ID:xhmrdxwx)
作者:李远航
古籍中蕴含着绵延数千年的璀璨文化和精神财富 , 对古籍的整理、保护和有效利用 , 是对中华文脉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
“世间好物不坚牢 , 彩云易散琉璃脆 。 ”经历了数千年的古籍经不起反复翻阅 , 因此绝大多数都存放在库里 , 连专业研究者都很难看到 。 保护 , 就难以利用;利用 , 就很难充分保护 。 如何平衡好两者关系是当下古籍保护工作的难点焦点 。
随着近年来数字化技术的成熟 , 古籍的保护与利用问题有了新的解法 , 越来越多古籍文化信息得以被安全、快捷、高效地利用 。 相关报道称 , 利用数字化技术 , 国家图书馆“中华古籍资源库”的10万部(件)古籍珍本已可以随时出现在读者案头;不久前 , 字节跳动宣布联手北大研发古籍数字化平台 , 利用智能技术加速中华古籍资源的数字化建设 , 向全社会提供公益化服务 。 科技创新正在让万千古籍重返“青春期” 。
【技术|未来三年,万千古籍将重返“青春期”】技术|未来三年,万千古籍将重返“青春期”
文章图片

数字化让古籍不“古”
近年来 , 如何让古籍的保护利用“活”起来 , 社会各界都很关注 。
据了解 , 中国规模最大的古籍保护计划是2007年国务院提出的“中华古籍保护计划” , 该计划对卷帙浩繁、损毁程度不一的存世古籍进行有重点、有针对性的分级保存和保护 。
技术|未来三年,万千古籍将重返“青春期”
文章图片

时至今日 , 古籍保护与利用仍然存在巨大挑战 。 许多大图书馆古籍数量庞大 , 汗牛充栋 , 但为了保护往往会束之高阁 。 随着近年来数字化技术的日益成熟 , 古籍的保护和利用迎来了新的解题思路 。
据相关专家介绍 , 目前我国古籍保护工作大致分为三类:原生性保护、再生性保护、传承性保护 。
其中 , 原生性保护是保护古籍这个“文物”本身;再生性保护是指对古籍进行影印再造、数字化或缩微化 , 让古籍影像和文本以纸本、数字或缩微胶片的形式存在 , 便于保存和传播;传承性保护是指让古籍里面的知识、故事、思想等进入人们的大脑 , 通过“人”这一载体传承下去 。
技术|未来三年,万千古籍将重返“青春期”
文章图片

“在这三种保护中 , 科技起到很大的作用 。 ”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张志清表示 , “在原生性保护方面 , 当我们开始修复一本古籍前 , 可以通过科技手段进行检测 , 对纸墨的各种物理、生化性能等进行检测 , 找到最好的修复方法和材料 , 采取最好的修复手段 , 降低对原件的损害 。 ”
此外 , 有专家指出 , 在古籍数字化和活化上 , 科技的作用更加凸显 。 可以通过AI技术 , 实现古籍数字化检索、数字化解读等 , 让人们不需要接触古籍原本就能阅读古籍 , 能以今人更加容易理解的方式了解古籍中的知识 。 与此同时 , 现在的科技、数字化平台 , 能够对古籍内容进行再生产 , 通过知识图谱的方式对古籍内容进行发掘 , 让古籍融入人们的生活 , 有利于古籍通过人一代代传承下去 , 实现传承性保护 。
技术|未来三年,万千古籍将重返“青春期”